在寧鄉市金洲鎮關山社區,有這樣一位孝老愛親的好兒媳,她叫劉思滇,日復一日地照顧中風癱瘓的婆婆已有15年。5000多個日夜的堅守,是個體對家庭責任的踐行,也折射出中華民族“孝義”基因的當代傳承。
用專業和真心,形成雙向牽掛
記者來到劉思滇家中時,婆婆剛起床,只見劉思滇十分嫻熟地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婆婆,為其帶圍兜、準備洗漱水、喂早餐。
(資料圖片)
15年前,婆婆被中風擊倒臥床不起,身為兒媳的劉思滇沒有退縮,為了使婆婆得到更專業的照顧,她考取了家庭營養指導師和心理指導師證書,“學習不是興趣,而是責任,婆婆把脆弱交給我,我必須用心守護她的尊嚴。”科學的營養搭配支撐婆婆孱弱的身體,心理知識讓劉思滇讀懂婆婆每個眼神背后的情緒,穴位按摩則緩解著婆婆病痛的無情侵襲。
“最難的不是護理技術,而是推開婆婆房門那一刻。”劉思滇坦言,“無論自己多累、多委屈,我都要求自己把陰霾留在門外,只給她一張溫暖的笑臉。”5000多個日夜,這張笑臉從未缺席。談論起這15年,劉思滇提到,“最難的那一次考驗是在疫情期間,婆婆因為腸功能紊亂大便失禁,一夜之間竟更換了17次尿不濕。”面對婆婆的窘迫,劉思滇并沒有嫌棄,而是輕聲安撫:“沒關系,我不嫌棄。”這一句承諾,讓老人緊繃的神經松弛下來。
日復一日的陪伴,讓身為兒媳的劉思滇成為了婆婆最信任的人。婆婆時而清醒時而迷茫,甚至認不出最親的人,當婆婆在清醒間隙時常緊握劉思滇的手說:“對不住,沒幫你帶小孩。”婆婆也常在鄰里之間夸贊劉思滇:“兒子再好,還得要兒媳好!”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劉思滇在身邊,婆婆就感到格外心安。而面對口齒已不清晰的婆婆,劉思滇坦言“只有我才能聽懂她說話”,這并非她有多強的語言天賦,而是因為長年累月的用心觀察。
喂飯時,當婆婆不再下咽,劉思滇便懂得婆婆已吃飽;當婆婆眼神中流露出疲憊,她便輕聲安撫,讓婆婆安心入睡。這些細節,看似平凡,卻蘊含著無盡的愛與關懷。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劉思滇用她的行動告訴我們,愛與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她用真心和耐心照顧婆婆,婆婆也用信任回應她,這是一份溫暖人心的力量,是彼此的溫暖與慰藉。
從堅守到傳承,用愛書寫家風
“在故鄉的老宅里,還住著我90歲的爺爺,而我的父母也在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老人家……”劉思滇告訴記者,這種孝義家風的傳承深深影響了她。
由于婆婆的特殊情況,很難請到合適的全天候陪護人員,劉思滇就把每個夜晚都留給婆婆:耐心傾聽含糊的表達,輕柔按摩僵硬的手腳,推著輪椅在村里看夕陽。
“我覺得,婆婆需要的不只是活著,是被看見、被連接。”在快節奏的時代,劉思滇認為最奢侈的孝順是“在場”,是用陪伴對抗衰老的孤獨。
當被問及是否算“平凡英雄”,她這樣定義:“英雄的分量,是在漫長歲月中日復一日扛起責任,守住對親人的承諾,用微光照亮家庭。”15年光陰流轉,劉思滇以最柔軟的笑容,承載了最沉重的歲月,用5000多個日夜的守護,為“孝義”二字寫下最溫暖的現代注腳。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