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白木 劉奕君
7月24日,武漢大學公眾號發布題為“航班上突發!武大醫學生出手”的文章,講述了武漢大學2024級醫學本科生孫毅杰在一航班上幫忙救助一名呼吸困難、頭暈乘客的故事,一些網友稱贊其臨危不亂、思路清晰,也有一些網友質疑其沒有行醫資格,操作風險極高。(7月28日新京報)
飛機上,一名大二醫學生挺身而出救助突發不適的乘客,本是一場醫者仁心的溫暖故事,卻被部分網友用“臨床知識匱乏”“沒有執業資格”等質疑潑了冷水。這種雞蛋里挑骨頭的行為,看似是“理性較真”,實則暴露了對緊急救助場景的無知,更透著一股為找碴而找碴的惡趣味。
從事件本身來看,孫毅杰的救助行為清晰且克制,他僅對患者做了基礎體格檢查、協助吸氧和平臥,全程未涉及有創操作或藥品使用,完全符合緊急情況下的合理處置。而且法律早已為這種善意兜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明確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造成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意味著,在生死攸關的緊急場景中,法律優先保護的是“敢于施救”的勇氣,而非苛求施救者必須具備“完美資質”。
那些質疑“無證行醫”的聲音,顯然混淆了“緊急救助”與“執業行為”的邊界。飛機上的突發狀況,容不得等待專業醫師持證到場;患者當時的生命體征,更經不起“資質審核”的折騰。孫毅杰憑借課堂所學和見習經驗,用最基礎的手段穩住了患者狀況,這正是醫學教育成果與人性善意的雙重體現。要求一名醫學生在緊急時刻展現主任醫師般的專業水準,本身就是一種脫離現實的苛責。
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吹毛求疵的語境可能會消解社會的善意。當見義勇為者不僅要付諸行動,還要承受無端指責時,難免會讓人在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猶豫退縮。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在危急時刻,一個年輕人沒有選擇袖手旁觀,而是用所學知識伸出援手。這種擔當,比任何“資格證”都更能彰顯醫者仁心的底色。
給善意多一份包容,給勇氣多一份鼓勵,少一些站在道德高地的苛責,多一些對現實場景的理解,才能讓更多人敢于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這遠比在事后挑刺更有意義。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