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湘平 通訊員 宋林 楊翠
新學期伊始,非遺之花在長沙校園絢麗綻放。從開學報到的沉浸式體驗,到社團課程的常態化教學,長沙市“非遺進校園”以更加系統、深入的方式,為青少年帶來傳統文化的滋養,讓古老技藝在童心中生根發芽。
8月31日,湘府英才益清小學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開學報到活動。在“強國復興有我 爭當新時代好少年”系列活動的引領下,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將“非遺班的少年——非遺進校園傳承實踐活動”送進了該校非遺分館,組織谷山硯雕刻技藝傳承人張學軍、青山竹編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袁美嬌,用匠心與技藝為孩子們開啟了一扇通向傳統工藝與紅色文化的大門。
張學軍系統講述了谷山硯的發展歷程,以《乘風破浪硯》等紅色主題作品為媒,將革命精神與非遺技藝融為一體。孩子們在他的帶領下,親手體驗古法研墨,提筆書寫《七律·長征》等,在一筆一畫中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字的溫度。另一邊,袁美嬌則帶領學生剖篾、編織、收邊,孩子們專注而細致,一雙雙小手細心編織,讓一枚枚五角星在指尖誕生,在勞動中體會傳統竹編所蘊含的耐心與智慧。這場活動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傳遞,更是一次心靈的浸潤。孩子們在傳統手工藝的實踐中沉心靜氣,在紅色題材的作品中領悟家國情懷,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新學期的挑戰與成長。
而就在9月1日,新學期的第一天,國防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的湘繡社團課上,湘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蒲宇鳳站在講臺前,把湘繡的歷史脈絡與藝術特色向孩子們娓娓道來。本學期起,該校的社團課也迎來了新的變化,學校與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首次將湘繡、面人(長沙面塑)、傳統鉤針編織、染纈技藝、長沙民間剪紙等納入社團課程體系,實現常態化教學。
湘府英才益清小學的開學報到活動、國防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的開學社團課,只是長沙非遺進校園工作的一個縮影。據悉,新的學期,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從“活動式導入”向“課程化扎根”轉型。該中心計劃聯動更多中小學校,系統開發一批適合不同學段的非遺主題課程,將非遺傳承全面融入課后服務與綜合實踐教育體系。
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軍表示:“我們將依托長沙豐富的非遺資源,充分發揮其美育啟蒙、勞動實踐與文化傳承的多重功能,推動實現‘知識傳授’與‘體驗實踐’深度融合,構建具有長沙標識、非遺特色的素質教育新模式。”未來,長沙非遺進校園工作不再局限于節慶或單次活動,而是真正常駐校園、融入課表、落在常態,讓傳統藝術真正在青春校園中煥發新生,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重要文化土壤。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