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卓
【資料圖】
1911年運營通車的老長沙北站,告別百年樞紐使命后,在開福區新河街道幸福橋社區留下一個廢舊的老貨運倉庫,一度經營過駕校和廢品站后,歸于沉寂。只有原址拆下的3000余口老字磚,無聲訴說著半個世紀來貨運鐵路在中心城區的興衰。
同樣承載著滿滿回憶的老毛家橋大市場,就曾和這個舊倉庫打隔壁,老毛家橋大市場拆除后,幸福橋社區一直沒有菜市場,很多老毛家橋市場攤販也盼著“回娘家”。
把烙著老長沙北站記憶的舊倉庫廢墟,爆改成一個充滿市井煙火氣的迷你“毛家橋”,如何?長沙晚報曾報道過改造50歲C類危房的90后建筑師于悅,用一年多時間完成了這場“變形計”。13日,由火車北站商業儲運公司貨運倉庫舊址改造的“幸福拾光1911”生活集市開業,其中七成商戶都是原老毛家橋大市場攤販。在濃濃懷舊情愫中,燃起新的人間煙火。
3000老字磚講述“火車進倉庫”往事
“白沙”“華新”“協記”……3000余塊赭紅色老磚,每一塊上都有刻字,砌成了一堵斑駁懷舊墻,墻上“幸福長沙”四個白漆大字很有網感,引來不少買菜的市民拍照打卡——菜市場里有懷舊打卡墻,記者還是第一次在長沙看到,這已成為了“幸福拾光1911”生活集市的地標。
“和我們現在的無字紅磚不同,過去的老磚都是字磚,刻有磚窯或工匠的名字?!敝氖穼<谊愊葮幸恢标P注火車北站老舊貨運倉庫舊址改造,一眼看到這些磚就直呼“有年頭”。
陳先樞告訴記者,幸福拾光1911生活集市所在的潘家坪路229號,曾是長沙市商業儲運公司倉庫,時間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不要小看這如今破舊的倉庫,它和老毛家橋大市場一樣,火車可以直接開進來!”陳先樞說,這些字磚無聲訴說著半個世紀前貨運火車呼嘯開進城中心,直達倉庫,甚至在毛家橋市場卸下大宗水果蔬菜的往事。
于悅曾將位于開福區望麓園街道營盤街社區內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危舊廠房,爆改成集民宿、咖啡館、長租青年公寓等一體的“青年綜合體”,對這些歷史建筑印痕有特殊的職業敏感。他帶著工人到處搜羅倉庫廢墟里的老字磚,在菜市場里建了這堵懷舊打卡墻,留存歷史記憶。
集市七成商戶來自念舊的“老毛家橋人”
由老長沙北站煤棧改建的老毛家橋大市場,建于1996年,2013年隨著城市發展需要被關停。其舊址與現在的幸福拾光1911生活集市相距不過200米。除水果商戶搬遷至四方坪新毛家橋市場外,蔬菜、水產、干貨等攤販大都四散各方。
“我是老毛家橋市場的第一批商戶,搬走后一直想著有機會能回來開店。”“吳氏農家土豬肉”檔口的老板吳立新自老毛家橋市場拆除后,輾轉在新河、華夏農貿市場開店,一直對“老毛家橋”念念不忘。當年他和老婆開店,如今帶著31歲的兒子吳亞斌來懷舊開新店。他說,“老毛家橋”是他的福地,今天一上午就賣了3頭土豬,超過自己其他門店。
水產老板郭秋良2005年進老毛家橋市場開店,買房子、孩子讀書都在這附近,聽說老貨運倉庫要開市集,他第一個報名入駐。幸福橋社區優質的服務、熟悉的環境和老客戶,讓生意做得舒心。幸福拾光1911生活集市經營生鮮水果、蛋糕烘焙、海鮮水產、干貨特產、長沙特色美食小吃等社區服務型業態,項目面積約4800平方米。像吳立新、郭秋良一樣的“老毛家橋人”占了集市商戶的七成。
長沙國控集團博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于悅和合作伙伴投資將這處國有資產租賃盤活,并進行城市有機更新,先后對危舊房屋進行了主體結構加固、消防改造、屋頂圍墻翻新、污水和排水管網系統改造、電力改造等整體提質裝修改造。陳先樞表示,長沙新一輪城市更新堅持內涵式發展為主線,開福區有不少類似老長沙北站貨運倉庫改造這樣的代表項目,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城市更新的經驗值得借鑒。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