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5年全國早稻數據,全國早稻播種面積7114.3萬畝,早稻總產量570.3億斤。其中,湖南省早稻播種面積達1813.2萬畝,早稻總產量149.2億斤,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單產411.5公斤/畝,創歷史新高。
在長沙,2025年落實早稻播種面積144.76萬畝,由于各項農技措施成效顯著,加之氣象條件利好,今年早稻單產預計同比增長2.35%。
提單產
(資料圖)
豐產增效技術有序全域推廣
抓糧食生產,穩面積、提單產、優品質是核心。
據悉,湖南人均耕地僅為全國平均數60%、復種指數比全國平均數高出0.73;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擴面積來增產量的空間十分有限,湖南糧食產能提升只能依靠大面積提單產。
為加快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湖南突出抓好“整建制”,以38個全國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為重點,落實“一縣一方案,一縣一團隊”,將高產示范創建成果應用到大面積場景,把集中育秧、合理密植、綠色防控等增產關鍵技術推廣到整縣、整鄉和整村。
同時,突出抓好“三化”,即育秧設施化、生產機械化、服務社會化。全面建成育秧大棚1800萬平方米,推廣工廠化模式育秧,確保秧苗齊、勻、壯;建立“優機”遴選機制,落實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配強單產提升主力機型,實施水稻機插機拋作業補貼1000萬畝;支持創建綜合農事服務中心45個,引導主體開展單環節、多環節服務,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率72%以上。
“今年的產量格外高!雙季稻畝產干重達600公斤,比去年多50公斤。”長沙縣龍王廟村種糧大戶龍偉義今年種了約500畝雙季稻,均位于長沙糧食生產“四高”試驗示范區。他感慨,多虧農技指導選了好種,加上小農水等項目落實到位,“技術、設施齊發力,才有了這豐收,心里真高興!”
龍偉義口中的“四高”,是2022年以來,長沙創造性開展的高標準、高技術、高產量、高品質的糧食生產“四高”試驗示范創建,到今年,已輻射帶動200余萬畝、全面全域逐步推廣,輻射帶動83個鄉鎮736個村10684個種植主體。
“今年,我們大力開展整縣、整市大面積單產提升活動,全域、全面推廣‘四高’技術,形成了非常實用的豐產增效技術,無論是高標準農田還是普通農田,在這個技術體系下都能實現增產。”湖南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長沙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少希介紹。
優品質
因地制宜推廣優質水稻品種
“今年我在專家們的指導下,種植了陵兩優1785雜交稻,田間管理也做得更到位,產量大豐收,濕谷畝產從去年的550公斤提升到今年的650公斤。”在瀏陽社港鎮合盛村,今年種了200多畝早稻的“90后”種糧大戶尋正興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村里的老人都說,今年的稻穗比往年沉。”
今年7月,在省農技推廣總站的統一部署下,全省范圍內有序開展了湖南省糧油作物(早稻)優良品種豐產性展示現場觀摩交流會,農業專家、技術骨干、種糧大戶等,深入田間觀摩早稻優質品種生長態勢,交流豐產栽培技術,為糧食持續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蓄能加力。像尋正興這樣,第一次使用新品種就獲大豐收的捷報頻傳。
同時,去年以來,我省還率先在全國開展“大農科院”管理體制改革,培育出畝產達400公斤的耐鹽堿雜交稻新品種“箐兩優3261”,鎘低積累水稻實現早中晚稻品種全覆蓋。
隨著鎘低積累水稻品種選育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今年湖南將推廣鎘低積累水稻品種300萬畝,努力讓老百姓吃上健康米、放心米。
為打造更高水平“洞庭糧倉”,今年,湖南還將持續打造“洞庭香米”“湖南米粉”等省級公用品牌,以及“南縣稻蝦米”等特色品牌,加快推動“湘米出湘”,多舉措推進我省優質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