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色道林到芳香工坊,長沙親子家庭體驗“非遺研學游”:這是暑假里最開心的事!
8月23日至24日,由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主辦的“星城時序非遺游——楚溈拾遺 風華尋跡”親子研學活動在寧鄉展開。尋訪偉人紅色足跡,在古鎮星空下對話歷史,觸摸千年窯火溫度,于天然香料中品味匠心……20組親子家庭共同踏上了這場為期兩天一夜的文化尋根之旅。
【資料圖】
道林古鎮追憶崢嶸歲月
23日上午,研學團隊首站抵達被譽為“小南京”的道林古鎮——這座位于寧鄉東南部的千年商貿古鎮,不僅保留了古樸的街巷格局,更承載著深厚的革命記憶。在毛澤東1927年考察農民運動的老街碼頭舊址,講解員以情景還原的方式,向親子家庭娓娓道來那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大家在古鎮方形劇場共同觀看紅色主題情景劇《家國情懷》。該劇以抗日戰爭時期寧鄉鄉紳拒降殉國的真實事件改編,再現那段血與火中的家國抉擇。劇中人物凜然不屈的氣節、細膩真實的情感刻畫,深深打動了全場觀眾。演出結束時,多位家長與孩子眼中含淚,掌聲久久不息。一位小朋友說:“以前覺得英雄都是課本里的,今天好像真的看到了他們。”家長劉女士也感慨:“這樣的實地走訪、聆聽講解、觀看演出,不僅孩子受到了紅色教育,我們大人也經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
感受傳統智慧,體驗非遺匠心之美
道林農耕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座集教育、研究與實景展示于一體的文化空間,館內不僅系統陳列了犁、耙、水車、石磨等傳統農具,也還原了先民生活的真實場景——從古樸的民居模型到栩栩如生的勞動銅像,生動再現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完整農事周期。在這里,孩子們認識了多種農具的名稱與用法,了解了二十四節氣與農耕生產的密切關聯。不少家庭還親自體驗了手推石磨、模擬插秧等互動項目,在協作中感受傳統農事的艱辛與智慧。許多家長表示,這樣的沉浸式體驗不僅讓孩子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也更深刻理解了中華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生態觀念與生存哲學。
在資福窯景區,親子家庭通過實地探訪、聆聽講解,了解中國陶瓷發展史與資福窯自宋元以來的演變,并在制陶師傅指導下學習拉坯、塑形,體驗泥土成器的神奇過程。
行程第二天,團隊赴湘都生態園素馨香學館開展“香與生活”非遺體驗。溈山傳統香制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麗娜引導學員行凈手儀式,講解“既凈手亦凈心”的禮儀內涵,通過香道表演解析隔火熏香、篆香等技藝,并生動梳理香文化從商周祭祀至唐宋雅事的歷史脈絡。實踐環節中,孩子們品聞沉香、檀香等香材,親手制作香囊,經歷研磨、調配、裝填與裝飾,完成屬于自己的非遺作品。接下來的漆扇體驗同樣精彩,孩子們將顏料滴入水中,借助水流形成斑斕圖案,以白扇吸附色彩,通過提拉、旋轉創作出紋理各異、靈動獨特的漆扇。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也激發了大家對傳統匠藝的深度理解和創造情感。
從觸摸歷史到愛上非遺,孩子們這樣說
活動尾聲,主辦方為每位孩子頒發“小小非遺體驗官”實踐證書,孩子們手捧證書,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喜悅。研學團中一位12歲的張同學在回程途中說:“參加這次研學是整個暑假里最開心的事,有了太多新嘗試新體驗,開學后要去分享給同學們。下次假期如果還有這樣的活動,要拉著我的好朋友一起報名!”
這場為期兩天一夜的文化尋根之旅,既是親子家庭們的全新體驗,也是一次薪火相傳的精神接力。孩子們在觸摸歷史中感知溫度,在親身體驗中讀懂匠心,在親子協作中凝聚情感。紅色記憶、農耕智慧、非遺技藝——它們不再是書本上遙遠的名詞,而是可觸可感的文化血脈,正以生動的方式流淌進孩子們的心里。
這場研學活動是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打造的“星城時序非遺游”研學品牌今年暑假的第二場,未來,該品牌將持續深化內容策劃與體驗設計,聯動更多非遺資源與地域文化點位,推出系列主題線路,讓更多家庭能夠走近非遺、感知傳統,在沉浸式體驗中建立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