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桂林市七星區(qū)施家園路煙火氣升騰,眾多美食匯聚,讓這里格外熱鬧:攤主與顧客的討價還價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交織在一起。
但有個攤位卻不一樣,來到這里,你聽不見吆喝聲,聽不見閑聊聲——攤主楊健是名聾啞人,做生意時,用眼神和手勢與顧客交流。
(資料圖片)
就是這個安靜的攤位,卻涌動著動人的溫情——憑借巧手和不服輸?shù)捻g勁,楊健張羅著這個小攤維持生計,往來的市民則用耐心與善意,“無聲”地為他筑起一道溫暖屏障。
“無聲”的小攤
昨晚,施家園路熱鬧依舊。記者來到楊健的攤位前,看到他正忙碌地為顧客制作美食。
楊健的小攤售賣熱狗、意面、爆蛋吐司等小吃,只見他戴著口罩和手套,雙手揮舞著手中的工具。楊健的攤位十分整潔,每做完一單,他都要及時清理制作臺。
此時,楊健的小攤前排起了隊。每當有不熟悉的顧客開口點單,而楊健又沒回應時,總有熟客替他解釋:“老板是聾啞人,他聽不見。”有時候,熟客還會指指貼在餐車上的菜單,上面寫著一行紅色的小字:“您好,我是聾啞人,想吃什么請您用手指點,謝謝!”
“這小伙子做的東西干凈又好吃,我經(jīng)常來。”正在排隊的市民許女士說,這個小攤總有很多人光顧,有時候,攤主要同時盯著好幾個正在煎的吐司,可從沒見他出過岔子,誰要加什么、誰不要什么,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晚上9點多,顧客實在太多了,楊健忙不過來,他舉起手比了個“暫停”的手勢,眼睛里寫滿了歉意。顧客們卻沒有離去,而是繼續(xù)排隊等待。
在楊健的攤位前,記者頻頻見到這樣的場景,當顧客從楊健手里接過熱乎乎的小吃時,會比一個“謝謝”的手語,而楊健見了總會用力點頭回應。
在這個“無聲”的攤位里,每一份食物都裹著沉甸甸的善意,那是排隊顧客的耐心等候,是攤主與顧客之間的互相體諒……
命運的抗爭
通過手機,楊健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楊健是荔浦人,今年32歲。7歲時,他成為荔浦特殊教育學校的第一批學生,這給楊健的成長帶來了不一樣的轉(zhuǎn)機。
楊健家是低保戶,他還有一個姐姐。楊健從記事起就聽不到聲音了。在荔浦特校,他學會了手語,掌握了基礎文化知識,能夠與人進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荔浦特校校長熊碧芳教會了楊健“靠自己”的道理,同時也告訴他要自信,不要在意外界的“聲音”。
“我只是聽不見,說不出,但只要有手,就能夠養(yǎng)活自己。”成年后,楊健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離開家鄉(xiāng)前往深圳打工。初到大城市,溝通困難、環(huán)境陌生,困難接踵而至。他先是進入一家工廠工作,為了多掙點錢,他又開始送外賣。
今年初,楊健回到了桂林,在朋友的幫助下,楊健買了輛二手三輪車,在街頭擺攤謀生。
“最開始我賣臭豆腐。”楊健說,起初他也擔心沒有顧客,但沒想到生意還不錯。于是,他又開始琢磨新品類,按照網(wǎng)上的視頻制作三明治等食物。
接著,楊健又張羅來一輛二手三輪車,把攤位支得更像樣,并開始賣熱狗、意面、爆蛋吐司。如今,每個品類下,楊健可以做出6到10種不同的口味供顧客選擇。此后,楊健根據(jù)顧客的喜好,每隔一段時間就換一個攤位擺。只要不是大雨天氣,他晚上7點左右出攤,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點。
楊健十分珍惜這個謀生的小攤,也格外珍惜顧客對他的信任。中午,有熟客發(fā)消息訂餐,他就趕緊打包好,騎電動車挨家送;下午,他只瞇一小會兒,就匆匆趕去市場挑選新鮮的食材,為晚上出攤做準備。
從晨光微亮到夜色深沉,楊健的腳步?jīng)]停過,每一分忙碌,都藏著為生活努力的韌勁。
城市的善意
楊健的努力,顧客們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大家默默支持著他。
有人把楊健的視頻、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在小紅書上被種草了一個小攤爆蛋吐司,都是當場現(xiàn)做的,最重要的是小攤很干凈!老板是聾啞人,想吃什么直接動動手指給老板看就好”“聾啞帥哥老板,用心值得等。整個點餐過程需要用手指菜單,或者用手機打字,雖然慢一點,但能感受到他的專注和用心”……這些善意的分享,引得更多人去光顧。
“有的顧客來光顧時,告訴我是看到網(wǎng)上的推薦來的,還會向我豎大拇指。”“說”到這,楊健顧不得打字,激動地比劃著手語,目光里滿是感激,他“說”:“真的太謝謝這些支持我的人了,這份心意我都記在心里。”
回報這份善意,唯有質(zhì)樸的善良。如今,楊健收了一名聾啞人徒弟,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手藝教給對方。他“說”,自己不求回報,只盼著徒弟也能憑借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雙手把日子過出奔頭來。
如今,楊健的生意還不錯,每個月除去房租和成本,他還可以給父母一些錢貼補家用,他感到非常滿足。“靠自己的雙手,我們也能跟正常人一樣。”在手機屏幕上寫下這句話的同時,他笑了,眼里閃著希望。他說,現(xiàn)在他在努力攢錢,以后希望能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小店。
夜晚,煙火氣在城市上空飄蕩,楊健在攤位前忙碌穿梭,顧客們有序排隊,有人用簡單的手語跟他打招呼。
這個“無聲”的攤位,既是楊健用雙手推開命運之窗的見證,也是桂林這座城市善意的縮影——他以自強不息對抗人生的坎坷,市民以耐心與溫暖回應他的堅持。
來源丨桂林晚報(記者 周子琪/文圖 部分圖片由記者邢剛提供)
關(guān)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