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小華 實習生 向思強
金黃的稻谷熟了,卻沒有人收割。婁底市新化縣孟公鎮桃溪村的劉爹爹和楊娭毑兩位空巢老人近日愁眉不展,望田興嘆。這對老人的兒女在外打工,他們又患風濕行動不便。
令這對老年夫婦沒想到的是,8月21日天剛亮,一群“小蜜蜂”就從長沙出發,驅車3個多小時趕到桃溪村,幫助他們搶收稻谷。帶領這群志愿者的是長沙市天心區小蜜蜂志愿者協會會長楊士泉。楊士泉2015年當選助人為樂“中國好人”,2016年獲評全國“百姓學習之星”,2018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志愿者”,多次獲湖南省、長沙市道德模范及志愿服務獎項。今年53歲的他從一個受助者成長為助人者,用20年時間,把善意匯成一條奔涌的河。
(資料圖片)
接力,在稻香深處
這次來桃溪村收稻,源于一條求助信息:深山有兩位患風濕的老人,家里幾畝稻谷無人收割。楊士泉立刻在協會群里發起號召,11位志愿者積極響應,其中包括5名大學生和一名12歲的少年。
當日上午8時許,志愿者們開始下田。來自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的鄒娟是團隊中的“農技能手”,在農村長大的她動作敏捷,一邊自己收割,一邊教其他人如何握稻、下鐮、捆扎。“稻葉邊緣鋒利,小心手。”……她不時提醒大家。其他大學生志愿者都是第一次握鐮刀,在鄒娟的指導下逐漸熟練起來?!斑@是我第一次割稻子,特別有成就感?!?2歲的湯宥心抹著額頭的汗,笑容燦爛。大家在烈日下協作6個多小時,收割完3畝稻田。
看見大家如此辛苦,楊娭毑端來涼茶給大家解乏,還不停地道謝。
一床被子與800萬元善行
在桃溪村的稻田里,楊士泉一邊割稻,一邊和大學生志愿者們聊天。
1986年,14歲的楊士泉帶著僅有的15元錢和6個雞蛋,從河南信陽南下長沙打工。因為年紀太小,沒有工廠肯收他,他睡工棚、打零工,經常吃不飽飯。在他最艱難時候的一個冬天,一位長沙姑娘送給他一床棉被御寒。這床被子不僅溫暖了他無數個冬夜,也牽起了兩人之間的緣分——后來,這位叫鄧翠娥的姑娘成了他的妻子。
楊士泉賣過油條、拖過板車,什么苦活累活都干過。后來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他開始創業,從電鍍車間到建筑行業,一步步成長起來。
日子好起來了,但他從沒忘記回報社會。2005年,楊士泉創辦小蜜蜂志愿者協會,開始系統地幫助他人。截至目前,他個人累計捐贈超過800萬元,志愿服務時長超過2.8萬小時,幫扶近2萬人次。
“以前很多人幫助過我,現在是我該回報的時候了?!睏钍咳f。
被愛澆灌的種子終將成林
在收割的隊伍中,有一個叫張慶娟的女孩格外認真。她如今是小蜜蜂協會的志愿者,曾經是楊士泉資助的孩子。
張慶娟曾在老家新化縣奉家鎮大山深處的毛坪小學讀書。那里曾經只有1位老師、28個孩子。她每天走兩個半小時山路去上學,午餐只有米飯和咸菜。楊士泉在一次走訪中認識了她:“別怕,叔叔陪你一起讀完書?!边@一承諾,就是近十年。
張慶娟讀高中時,她的班長劉洋因父親生意失敗、母親腿疾,不得不輟學。她哭著聯系楊叔叔,楊士泉立刻答應:“讓他回來讀書,我來幫他。”
后來,張慶娟考上了衡陽師范學院,劉洋考入湖南農業大學。當別的同學還在享受著高三畢業后的狂歡時,他們加入了“小蜜蜂”。張慶娟告訴記者:“楊叔叔把我當作他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我想同他一起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边@個暑假,他們沒去旅行,而是在田間地頭助農收稻。
劉洋在休息時坦言:“沒有楊叔叔,我現在可能已去打工,而不是讀大學?!?他們就像大山里的種子,被愛澆灌,終于發芽成林,為別人遮風擋雨。
楊士泉站在田埂上說:“我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別人曾經給我的溫暖,再傳下去?!?/p>
稻香在風中飄溢,而比稻香傳得更遠的,是善良與回報的故事。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