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訊) 由西寧市委宣傳部和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聯合攝制的紀錄片《河湟三章》于6月10日至12日在CCTV-9紀錄頻道每晚19:22重磅播出,央視頻平臺每日中午12:00同步上線。
該片以黃河上游的湟水流域為核心,通過《河》《和》《合》三個篇章,全景式展現河湟地區獨特的自然生態、人文精神與多民族共生的壯美畫卷。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加速的今天,這部紀錄片不僅是對河湟文化的深情記錄,更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根脈的緊迫呼喚。
內容獨特性:六位普通人的生命史詩,映照河湟千年文明 《河湟三章》摒棄宏大敘事,轉而聚焦六位普通人的命運,以細膩的鏡頭語言勾勒出河湟文化的靈魂。第一集《河》中,湟水河畔的社火狂歡成為情感紐帶——11歲的李永璽期盼務工父母回鄉見證自己的高蹺首秀,而音樂人王耔斌從北京返鄉采錄故土聲音,在狂歡中找回血脈深處的記憶。第二集《和》則呈現人與自然共生的現代寓言:林業專家張錦梅用30年將西寧荒山變綠洲,雪豹保護者齊新章從爭議中走出,為高原精靈守護最后一片自由山野。第三集《合》通過青年舞者曉婷的成長與社區工坊“花兒卷卷”的故事,展現多民族文化如何在交融中煥發新生。這些個體故事既微小如塵,又浩瀚如河,共同編織成河湟大地的時代史詩。
文化必要性:搶救性記錄,守護中華文明“活態基因” 河湟地區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匯帶,漢、藏、回、土等多民族在此共居千年,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然而,隨著城市化與人口流動加速,傳統社火、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傳承斷層的危機。《河湟三章》以影像為筆,對瀕臨消逝的文化形態進行搶救性記錄:班沙爾社火中3米高蹺的驚險技藝、湟水流域的古調采風、多民族共制“花兒卷卷”的協作場景,無一不是中華文明“活態基因”的珍貴留存。紀錄片通過真實人物的生命故事,呼吁社會關注邊緣地區文化傳承的緊迫性——若失去這些載體,河湟文化的靈魂將無處安放。
時代緊迫性:在生態與文化的雙重危機下尋找答案 當下,河湟地區正面臨生態退化與文化稀釋的雙重挑戰。紀錄片以“和”為名,直指現實痛點:張錦梅團隊的綠化奇跡背后,是干旱山區生態修復的艱巨性;雪豹棲息地的保護困境,折射出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的永恒博弈。與此同時,年輕一代如曉婷、王耔斌的“離鄉—歸鄉”選擇,揭示了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浪潮中的存續難題。《河湟三章》的播出恰逢其時——它不僅是回望過去的鏡子,更是照亮未來的火把,提醒我們:河湟文化的存續,關乎生態文明建設與民族團結的深層命題。
從湟水河的濤聲到雪豹的嘯叫,從社火鼓點到“花兒卷卷”的香氣,《河湟三章》用鏡頭刻下了河湟大地的溫度與力量。6月10日起,讓我們跟隨央視的鏡頭,聆聽這條母親河哺育的文明回聲,見證高原兒女如何在變革時代守護根脈、擁抱未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