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如果說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大動脈”,那國內廣袤的縣域就是“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對整個經濟系統來說,其重要性也不可小覷。有數據顯示,當前縣域經濟總量超過39萬億元,約占全國的41%;縣域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0%,縣域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0%。
隨著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縣域成為了工業發展的重要陣地,也為當前硬科技的發展提供生產資源和產業空間。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而持續推進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筑牢制造強國基石,基礎在縣域、潛力在縣域、特色在縣域。
從每年公布的“百強縣”名單可以看出,前十強縣幾乎都來自江蘇省、浙江省,長三角也因此被喻為縣域經濟的“天花板”。這些地區之所以能成為“領頭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都很重視投資、重視發展工業,也擅長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當地企業。從固定資本投資、設立相關產業基金、吸引外面資金等方面來看,這些縣域都非常積極活躍。從資本市場來看,這些地方的IPO企業數量也是全國縣域中最多的。
對區域經濟來說,企業上市是區域創新升級的引擎。一家縣域企業上市,可以帶動一個縣域產業集群發展,因此,借力多層次資本市場是發展縣域經濟的一大抓手。當然,從絕對數來看,東部沿海城市依舊會是IPO企業的“大本營”,資金、資源、技術等依然會向那邊傾斜,小地方培育出上市公司絕非易事。一方面,有些地方的產業特色不明顯、產業資源較為稀缺,對企業和資金的吸引力較弱;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即便有核心技術和產品,也不善于接觸資本市場、運用資本市場的金融工具來發展企業;此外,地方的營商環境也至關重要,這決定了企業在當地能否順利招到人才、暢通無阻地開展經營活動。
但是,在“雙循環”視角下,縣域經濟也具備了很強的可塑性。有專家分析,縣域經濟涵蓋了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等各個環節,以及第一、二、三產業各個部門,是功能完備的綜合經濟體系,具備了承載國內國際雙循環,尤其是國內大循環的產業基礎。因此,站在產業鏈、供應鏈的延鏈、補鏈和強鏈角度來看,縣域經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遷給國內許多縣域都帶來了轉機,縣城、鄉鎮大可好好梳理自身的產業優勢和資源稟賦,積極推動新型工業化轉型,繼續“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并且留住“金鳳凰”。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