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可愚 北京報道 每經編輯 陳 旭
5月16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今年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各項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4月份經濟數據中多個重要指標出現明顯下滑。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9%,環比下降7.08%;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83億元,同比下降11.1%。此外,1~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53544億元,同比增長6.8%,比1~3月份回落2.5個百分點。
在同日上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總的來看,4月份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實現發展預期目標有利條件較多。
疫情反復影響經濟表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4月份國民經濟各項數據看,最為明顯的特點是各個關鍵指標都出現了明顯下降態勢。
例如,在工業生產方面,數據顯示,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9%,增速創下自2020年3月以來的新低。從環比看,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下降7.08%。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楊暢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從4月數據看,由于個別重點城市采取全域靜態管理,對供應鏈產業鏈形成影響,工業生產總量出現了明顯降幅,其中汽車、發電機組等產業鏈相對較長的重點產品產量跌幅相對靠前。
此次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各行業增加值中,通用設備制造業下降15.8%,專用設備制造業下降5.5%,汽車制造業下降31.8%,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下降6.0%。總體來看,4月份41個大類行業中只有18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
從地區看,中西部地區受疫情沖擊影響比較小,工業生產繼續保持增長。4月份,中部和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6%、5.6%。
付凌暉指出,當前,工業生產確實面臨一定壓力,主要表現在市場需求不足,產銷銜接水平下降;產業鏈供應鏈存在一些堵點,生產循環不暢;生產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盡管有這些困難,但我國工業體系齊全、配套能力強的特點沒有改變。從累計來看,1~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下階段,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交通物流逐步打通,生產循環改善,尤其是減稅降費、助企紓困政策持續發力,將有助于提振企業信心、改善企業經營,推動工業生產持續恢復。
而在消費方面,數據顯示當前國內消費市場受疫情沖擊程度仍較為明顯:1~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142億元,同比下降0.2%;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83億元,同比下降11.1%。具體來看,4月當月商品零售26874億元,同比下降9.7%;餐飲收入2609億元,下降22.7%。由此可見,餐飲行業受疫情沖擊影響更為明顯。
楊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出現異常下降,從環比增速看,4月環比下降0.69%,也明顯超出往年同期表現,這跟疫情反復有關。
要發揮投資關鍵性作用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4月經濟數據看,一些指標的表現為應對經濟短期壓力提供了一定的支撐。
例如,數據顯示,1~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53544億元,同比增長6.8%,這是消費、投資、工業生產這三個方面重要指標中表現相對亮眼的一個。
從分項數據看,制造業投資表現較為搶眼。付凌暉介紹,數據顯示,1~4月份,制造業投資增長12.2%,對全部投資貢獻率為42.5%,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9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22.9%、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5.9%。
付凌暉強調,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發揮好投資關鍵性作用,不僅有利于短期穩定經濟增長、保障民生,而且有利于調整未來供給結構,提升結構質量,改善經濟發展效益,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4月份經濟數據受多種因素影響處于低位,未來經濟形勢又應該如何演繹?
對此,付凌暉在發布會上表示,總的來看,4月份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疫情擾動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平穩運行趨勢,也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韌性足、潛力大、空間廣的特點,在各項政策支持下,國民經濟將會加快恢復,實現企穩回升。”付凌暉說。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