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5月13日訊(記者 張曉翀)央行周五公布數據顯示,4月份人民幣貸款6,454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9,102億元,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10.5%。財聯社5月“C50風向指數”調查顯示,市場預估4月人民幣新增貸款和社融規模將大幅回落至1.6萬億和2.2萬億,但M2仍將升至9.9%。
央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4月份當月人民幣貸款增長明顯放緩,同比少增較多,反映出近期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進一步顯現,疊加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產成本上漲等因素,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增多,有效融資需求明顯下降。
下一階段,央行將穩定信貸總量。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宏觀杠桿率會有所上升,但保持在合理區間。
此外,還將降低融資成本。充分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推動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進而帶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推動金融機構減少收費,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
同時強化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督促金融機構全面落實好“金融23條”,支持受困企業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靈活調整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居民家庭、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信貸還款安排。
貨幣政策有望再發力以扭轉市場信心
市場人士指出,后續貨幣政策有望再發力以扭轉市場信心。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好轉,增量宏觀政策加快落地,預計5月新增信貸、社融規模數據將明顯好于4月。此外以往規律顯示,在穩增長過程中,貸款余額增速都會出現階段性上揚。
德邦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蘆哲指出,疫情對二季度經濟基本面的擾動依然是決定信貸投放、信用擴張的關鍵因素。隨著復工復產有序推進,6月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復蘇或帶動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出現脈沖性反彈。
東吳證券宏觀團隊對財聯社表示,穩信貸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扭轉市場信心,預計本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將大概率下行、未來再度降準的可能性較高。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財聯社表示,預計二季度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將再度下調10個基點,存準率也有望再下調0.5個百分點。以上最快有可能5月落地,關注下周一MLF操作。
后續信貸增長有望恢復
數據顯示,4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454億元,同比少增8,231億元。住戶貸款減少2,170億元,同比少增7,453億元。其中住房貸款減少605億元,同比少增4,022億元;不含住房貸款的消費貸款減少1,044億元,同比少增1,861億元;經營貸款減少521億元,同比少增1,569億元。
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5,784億元,同比少增1,76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94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652億元,票據融資增加5,14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1,379億元。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指出,本輪多地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負面沖擊較大,加之能源等價格上漲,企業正常經營受到較大影響,融資需求大幅收縮。4月部分項目信貸已提前投放,而后續新增項目又受疫情影響難以快速補充,新增信貸下降較快。
隨著疫情逐步緩解,部分地區企業正常開工,居民消費開始恢復,加之降準0.25個百分點、增加結構性政策工具及其額度、利率下行、紓困政策等多項工具推動,投資逐步恢復,需求開始回升,信貸增長有望恢復。
王青表示,為了切實提振新增貸款需求,除了繼續加大對制造業貸款投放外,預計金融機構對房企和城投平臺的信貸額度有可能進一步放松。
貸款是拖累社融的主要因素
初步統計,4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102億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3,616億元,同比少增9,224億元。
市場人士指出,4月社融出現大幅少增,主要拖累來自貸款。另外,今年提前下達的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在3月底之前基本發行完畢,因此4月政府債券融資未能延續此前大幅多增的勢頭。
截止4月末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已經累計發行1.36萬億,預計5月至6月專項債發行或提振政府債券凈融資規模、提振社融總量增長。
M1,M2雙雙回升
數據顯示,4月末,M2余額249.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2.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63.61萬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比上月末高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1.1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9.56萬億元,同比增長11.4%。當月凈投放現金485億元。
國金證券宏觀團隊指出,M1、M2雙雙回升,或與基數因素等有關。M1回升除與基數有關外,和降準帶來的流通中現金增多也有關;存款分項中,財政存款同比少增5370億元左右、指向財政支出發力延續。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