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艷明 “疫情持續蔓延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復雜態勢要求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唯有把握整個經濟中最核心環節,堅持‘以我為主’的宏觀政策,增強政策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穩住預期,最大限度地推動經濟穩定健康高質量發展?!痹?月16日舉行的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在致辭中表示。
張曉慧認為,近期,最受大家關注的莫過于國內疫情和俄烏沖突兩大事件,它們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影響都十分重大。3月以來,疫情波及28個省市,珠三角和長三角中諸多經濟重鎮均因疫情反彈導致經濟遭遇較為嚴重的沖擊,其中上海、吉林等地疫情散發持續處于高位已有月余。疫情影響之下,國內經濟階段性下行壓力陡增,不僅行業、產業和企業之間呈現分化態勢,不同市場主體更是分化嚴重,尤其是居于供應鏈下游和接觸性消費以及服務行業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困難加劇,需求收縮壓力也隨之加大。已經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末住戶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余額較去年末仍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這表明疫情反復在影響信貸需求的同時也在削弱居民的消費意愿,這在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超60%的當下,給整個宏觀經濟增長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俄烏沖突可謂今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睆垥曰郾硎?,沖突爆發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顯著加大,避險情緒高漲,全球經濟不僅因此受到劇烈沖擊也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地緣政治沖突期間經濟金融制裁的濫用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與此同時,俄烏沖突也從大宗商品價格、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貿易和投資合作等方面給我國經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我們不僅要做好應對輸入性通脹的準備,也要時刻警惕美國對我經濟金融機構實施次級制裁和長臂管轄的風險。
張曉慧認為,疫情持續蔓延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復雜態勢要求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唯有把握整個經濟中最核心環節,堅持“以我為主”的宏觀政策,增強政策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穩住預期,最大限度地推動經濟穩定健康高質量發展。疫情暴發以來,我國沒有搞“大水漫灌”,而是采取貨幣政策結構性逆周期發力,信貸資金直達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定向精準支持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在貨幣總量基本匹配經濟需求的前提下,既激活了微觀主體活力,增強了總體創新能力,穩定了產業鏈、供應鏈,也穩住了宏觀經濟。
相形之下,張曉慧提到,為了應對疫情沖擊,很多國家頻頻“放水”,結果經濟雖有起色,但通脹也實實在在的起來了,CPI突破40年高位迫使美聯儲開始重啟加息進程,市場預計其今年全年還將加息6次,全球各經濟體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因而不同程度地被迫置身于美聯儲緊縮的外溢風險之中:全球資產價格和國際資本流動大幅波動,本國貨幣的幣值穩定面臨沖擊。就我國而言,市場也在擔心,中美利差的收窄是否會降低人民幣資產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尤其是證券投資跨境資金是否會出現階段性流出,令我國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和人民幣匯率穩定面臨更大挑戰?應該說,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但經濟中這些不確定性也都真實考驗著中國金融政策的內在穩定性、前瞻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提示我們必須認真加以應對。
疫情以來中美貨幣政策顯著分化,4月11日上午,中美10年期國債利率出現倒掛,時隔12年債券市場再迎來歷史性時刻,自2010年來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首次出現倒掛。在美聯儲加息周期剛剛開始之時,中美利差便已陷入倒掛,從而引發了市場對于是否引發資金外流、以及國內貨幣政策空間幾何的討論。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之路,一條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要在發展中解決矛盾問題,發展是第一位的。”張曉慧表示,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因此她認為,在當前外部環境錯綜復雜、充滿不確定性,國內經濟結構轉型迫切的今天,我們必須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宏觀政策的著力點應當放在如何增加有效投資和支持擴大消費上。當下,中國正在積極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開展“碳達峰”和“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等等。這些努力無疑都在不斷豐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而金融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的“造血”功能大有可為。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