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17日電 題:創新驅動應打破TFP迷思
作者 林毅夫北大國發院教授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經濟增長不能只靠要素投入平面擴張,以復制“老古董”的方式發展;經濟發展必須強調創新,讓勞動生產率水平越來越高并作為發展的主要來源。但問題是,怎樣來創新?
通常一談到創新,強調的是發明,學術界一般用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這樣的理論框架實際上主要是受到主流經濟學影響。主流經濟學源自發達國家經驗,發達國家技術已達到全世界最先進水平,要創新就必須發明;發達國家產業附加值也是全世界最高水平,因此必須以發明催生新產業來推動經濟發展。但發明投入大、風險高,且在經濟增長核算時并未計入要素投入,因此,發達國家崇尚用TFP(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依靠發明投入進行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程度。
發達國家靠發明的方式進行創新,其經濟增長速度有高有低。中國現在還屬于追趕型國家,追趕型國家創新的含義有時與發達國家不完全一樣。因為創新無非就是在下一次生產的時候,所用的技術比現有技術好,下一次生產時所進入產業的附加值比現有產業高。發達國家的技術已經是全世界最好的,產業附加值也是最高的。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可將發達國家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創新來源,通常這樣成本較低、風險較小。在產業升級時,我們同樣可將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附加值高于我國的產業引進消化吸收,促進產業升級,這種方式同樣成本較低,風險較小。
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利用這種方式,其創新速度會比發達國家快,產業升級速度會比發達國家快,經濟發展速度也會比發達國家快,但其TFP會比較小。因為引進技術或成熟產業,一般是買更先進的設備。但在核算經濟增長的時候,創新已包含在資本投入里,沒有剩余項,TFP當然少。但這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卻是實現較高增速的同時付出較低增長成本的法寶。
比如,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年均約9%的經濟增長,大多數源自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己發明的還非常少。不僅中國是這樣,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在追趕階段亦是如此。通常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但TFP較小。因此,我們也要打破這個(TFP)迷思。
當然,學界也在討論,說我國用引進消化再吸收取得技術創新來推動經濟增長已經40多年了,2021年人均GDP已達到12551美元,快要變成高收入國家了。那我們是不是已經沒有機會引進消化吸收了?我們必須自己發明新技術才有創新,要追求以TFP為主導的經濟發展創新方式?實際上,要看當前經濟狀況。
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來看,目前中國產業可分成五大類型。第一類是追趕型產業。中國有追趕型企業,發達國家也有,但我國的技術和產值不如發達國家。第二類是領導型產業,當前中國家電、5G通信等產業已經在世界領先。第三類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但這類產業雖然世界領先,卻正在失掉比較優勢,如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第四類是新經濟產業。新經濟為我們帶來“換道超車”的機會,因其特性是研發周期特別短,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因此在新經濟賽道,我們不但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還因我國有人力資本優勢和超大國內市場,且產業配套齊全,可以實現“換道超車”,與發達國家直接競爭。第五類是戰略型產業。有些技術發達國家有,我們沒有,但卻因為各類原因無法引進,如國防要求、經濟安全,或被“卡脖子”等原因,必須自己發明。
雖然新結構經濟學把我國的產業分成五種類型,但比重不一樣。實際上,在我國經濟當中,絕大多數還是追趕型的產業。比如2021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5.1%。也就是85%并不是高新制造業,絕大多數還是相對成熟傳統的產業。另外,最近我看媒體報道,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每個展廳里面都有中國產品,但是絕大多數中國產品價格都比別人低很多。這是為什么?因為我國產品質量、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相當大。因此,我國絕大多數產業還是追趕型,而追趕型技術創新的最好方式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快速發展的法寶,是關系到我國85%的制造業轉型發展的“法寶”,也不能丟。
還需要強調的是,創新驅動最需要的是企業家。不管是傳統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或是在領先型、換道超車型或戰略型產業的創新,都需要企業家。企業家承擔著創新的風險,成功后回報也會比較高,收入水平比較高。那是因為“一將功成萬骨枯”,無數失敗經驗換來一個成功,這樣的預期收入才會合理。如果創新成功的企業家沒有較高收入,那么就不會有人去追求創新。如果沒有創新,經濟發展速度必將很慢。不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或者是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都將變得困難。
最后,在創新驅動下,什么時候中國可以變成高收入國家呢?2021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2551美元。按照世界銀行2021年7月以前標準,高收入國家門檻是人均GDP達到12535美元。如果用舊門檻,2021年中國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但世界銀行、聯合國作了調整,將高收入國家標準提高至人均GDP達到12695美元,2021年我國還差1.8個百分點。我認為,今年我國實現5.5%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若匯率不發生變化,中國就應該可以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變成高收入國家。
當然,12695美元是按照現價匯率計算的。匯率會波動,但不論怎么波動,今年若達不到這個門檻,明年也將達到這個門檻。再若不行,我相信在2025年,“十四五”規劃完成的時候,一定可以跨過這個門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我們一定有機會見證這個歷史。(本文據林毅夫3月15日在北大國發院舉辦的“兩會解讀與中國經濟前景”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中新經緯APP)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