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兩會報道組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李東生繼續針對“中國企業如何加速全球化”的問題提出建議。這是李東生連續第二年為此建言。
此外,李東生還就打擊網絡暴力、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建立個人碳配額系統試點、支持中國高科(600730)技制造企業資本融資等問題建言獻策。
面對當前較為復雜的全球競爭環境,加強全球化經營能力和全球產業鏈建設,是中國企業的必修課題。這也將加快國內產業形成基于“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打破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夯實重構中國產業鏈的全球競爭新優勢。“要全面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國內、國際雙循環缺一不可。”李東生表示,“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全球競爭能力。對制造業而言,全球競爭能力意味著要進行全球化產業布局,在全球范圍內與跨國巨頭競爭。”
李東生提出《關于推動中國制造產業升級 構建全球產業鏈的建議》,這是其在去年兩會上提出“支持中國企業強化雙循環、加速全球化”建議的延續。
去年,李東生曾表示,中國企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因此需要“走出去”,將競爭力優勢擴展到全球市場。
今年,李東生繼續認為,當前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全球化形勢依然嚴峻,堅持全球化戰略仍有其必要性。對此,他提出四條建議:一是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國產化率,完善中國制造全產業鏈建設;二是“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完善中國制造產業鏈布局;三是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四是充分利用中國經濟體量和龐大市場,幫助中國企業提升行業地位和國際競爭力。
2021年,TCL在其成立40周年之際,交出了一份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創歷史最好記錄的成績單:整體營收超過25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六成;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三大核心產業市場競爭力穩步提升。
近幾年,TCL不斷完善全球制造和供應鏈布局,在印度、越南、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新建、擴建多家工廠。從出口產品轉為全球布局,TCL建立了更完善的全球供應鏈。
TCL在探索全球化成功路徑時并非一蹴而就。李東生回憶,“在TCL 40年的發展歷程中,我感覺最為難忘的還是在國際化初期遇挫的經歷。2004年,TCL并購法國湯姆遜的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后遭遇挫折,企業虧損嚴重。雖然兩大國際并購,我們嗆了一口水,但我們學會了游泳,為TCL打開歐美市場,構建全球化布局打下基礎。”
截至目前,TCL已在全球布局42個研發中心、32個制造基地,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銷售種類涵蓋智屏、空調、智能移動及連接設備、冰箱、洗衣機、健康電器、智能語音等。
基于自身在國內完善的產業鏈布局和20年全球化發展經驗,TCL已經在“雙循環”相互促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2021年是TCL實施“全球領先”戰略的開局之年,但其全球化業務已呈現出了逆勢增長的勢頭:全年實現海外營收預計超1100億元,同比增長超55%。
李東生還對記者說,“TCL是較早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之一。作為先行者,應對逆全球化風險有三點經驗:第一,調整海外產業鏈布局,有效規避貿易壁壘;第二,扎根當地,提升本土化經營水平;第三,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布局建立全球研發體系,匯全球之智,長自己之力,提升核心技術研發能力。”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