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成為我國未來幾十年的重大戰略后,許多企業也緊跟國家的政策,開始制定并實施自己的碳中和戰略規劃及行動。
然而因為碳中和各種配套指南和驗證標準還不完善。一家企業究竟怎樣做才可以稱得上是合格的碳中和行動,目前還沒用統一的評判標準。
所以同樣是宣布碳中和,但各企業之間的含“中和”量可以說是千差萬別。
對此,也出現了一些對企業實施碳中和進行批判的聲音,認為這是一種“漂綠”的行為。其中的重災區,莫過于那些低碳排放的企業。
究其原因,是因為低排放企業本身排放不高,年排放一般不會超過1萬噸,如果通過減排量抵消的方式進行碳中和,那么其成本不過幾十萬,相對于那些動輒上億碳中和成本的高排放企業來說,可謂九牛一毛。因為成本低,容易簡單粗暴地通過買買買實現碳中和,所以被某些人所詬病。
照這樣說,所有低排放企業就都沒有資格實施碳中和了?
事實上,我國超過99%的企業都是這種低排放企業,絕大部分科技企業、辦公室類企業、商場門店類企業都屬于這個范疇。雖然單個企業排放比較小,但如果它們都積極實施碳中和,那么對我國的碳中和的貢獻也是不容小覷的。
再者,一個企業要切切實實實施碳中和并不是簡單地算個碳排放,然后買點減排量一抵消就完事的。我在《碳中和時代》中也提到過,一個企業要實現碳中和,無論你排放量大與小,首先都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碳管理體系,并且通過各種手段將自己的碳排放降到極致,然后再對剩余的碳排放通過碳抵消,最終實現碳中和。
這一點對于低排放企業尤為重要。因為低排放企業直接抵消成本很低,很容易忽視在碳管理和實際減排方面的努力,然后給人以“花錢買宣傳”的形象。
那么低排放企業應當如何實施碳中和呢?中國首家碳中和汽車經銷店——深圳大興豐通雷克薩斯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前不久,廣州碳交所向深圳大興豐通雷克薩斯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頒發了全國首張汽車經銷店碳中和證書。從證書上面可以看出,這家店一年的實際排放不到18噸。如果只考慮碳抵消的成本,可能還不抵咱們的一頓飯錢。那么我們看看他們除了碳抵消以外,還做了什么工作?
首先是引入了遠景方舟能碳管理系統,用IOT的方式實時管理門店的用能及碳排。方舟能碳管理系統能夠把各類表計設備、光伏發電設備等全部接入智能物聯平臺,準確、實時完成各類能源設備的碳排放數據以及碳減排數據的采集、統計和分析,形成明明白白的“碳賬本”。讓碳管理系統化、可視化及常態化。
其次,為了提高綠色電力的供應,他們在屋頂投資建設了400KW分布式光伏系統自發自用,每年可以實現約40萬度綠電的使用,讓其碳排放大幅降低。
再次,作為汽車經銷商,針對業務層面的減排,他們還對汽車電池回收、充電設施減排、智能車聯網的特色服務等進行不斷探索,努力促進汽車經銷店向綠色低碳、節能環保方向轉型升級。
最后才是針對無法減排的剩余排放,他們選擇了通過購買CCER來實施抵消,最終實現了碳中和。
從上面幾個步驟來看,實際每一步的成本都成百上千倍于最后一步抵消的成本,我們不能僅僅盯著抵消量來看碳中和成本。當然,如果前面幾步都不做,直接通過買碳減排進行中和,在我國具體評判規則沒出臺前也算是碳中和,但會讓人感覺誠意不足,不被認可。
總結起來,對于低排放企業的碳中和,其關注點不應放在其抵消了多少碳排放,這是他們最容易實施的環節,重點要關注他們為減少實際的碳排放,以及與他們經營業務相關的碳排放減少方面做出了多少努力。這樣,才能提高低排放企業碳中和的含“中和”量。
《碳中和時代》,老汪力作!
助你在碳中和時代找準自己的定位!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老汪聊碳中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