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22日電 “雙減”以后,如何更好滿足不同孩子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上海市教委22日披露,在“壓總量、控時間”的基礎上,上海將更加注重“高質量、體系化、校本化”,確保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更加具有針對性、適切性。
據悉,從2022年起,上海全面啟動義務教育高質量校本作業體系建設,將作業設計與實施落細落實,提升教師課時作業設計能力,充分發揮作業的檢測教學、鞏固教學、發展教學功能,從而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日常作業質量,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
上海市教委研制出臺了小學語文等8個學科段的“高質量校本作業體系設計與實施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同時,上海“空中課堂·名師面對面”欄目將推出新課程資源。
據介紹,2020年底,上海市教委啟動相關項目,探索教考協同,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的有效策略。目前,各項目學校形成了階段性的校本作業成果。據統計,上海義務教育學校100%建立了作業管理辦法和作業公示制度,絕大多數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1-2年級不布置書面作業,3-6年級作業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7-9年級控制在1.5小時以內)。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研制了小學和初中8個學科段高質量學科校本作業體系設計與實施指南,強調體系化、校本化、高質量,注重案例化等是《指南》的顯著特征。上海市教委方面介紹,教師將在高質量作業的設計和體系化實施過程中跟蹤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總結學生完成作業中反映出的教學問題,分析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迭代優化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據了解,《指南》正式出臺前,部分學校參與項目試點。上海市寶山區鹿鳴學校語文教師李靜表示,《指南》讓教師們對作業的關注點從過去的“有沒有”“對不對”轉到了“好不好”上,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告訴記者,《指南》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其中包括一些反案例,有利于教師在對比中理解、模仿借鑒與實踐操作。高質量校本作業體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要不斷基于學生實踐的效果反思改進的。王月芬指出,“雙減”以后,學校要加強對作業的內涵、專業管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教委將加強監管督導,督促學校和教師嚴格控制作業總量,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確保學校作業公示制度真正發揮實效。同時,該委將督促各區開展高質量作業體系設計與實施的專項督導,納入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質量評價和考核指標,并作為規范辦學行為督導檢查和責任督學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
(記者 陳靜)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