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徐川)訊,央行周五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下一階段,將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注重充足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的較好組合。
業內人士表示,預計今年我國整體貨幣政策延續“穩健略偏寬松”的整體基調,總量信貸保持合理適度增長,并強調信貸結構優化。隨著發達經濟體緊縮節奏的加速,我國貨幣政策前置集中實施的概率有所增大。不過2月是經濟數據空窗期,央行可能會傾向于觀察政策效果再進行操作。
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央行初步測算,2021年末我國宏觀杠桿率為272.5%,較上年末低7.7個百分點,已連續5個季度下降,預計隨著經濟進一步恢復發展、內生增長動力不斷增強,2022年我國宏觀杠桿率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為此,報告提出要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有力擴大貸款投放,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在目前的流動性管理框架下,央行盯住市場利率開展操作,無論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各種因素如何變化,央行都會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及時應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報告稱,對于貨幣政策工具到期,央行會科學安排到期節奏進行跨周期流動性管理,審時度勢根據調控需要對一些到期工具進行適度續做充分滿足市場合理流動性需求。
從結構角度來看,報告指出,要繼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保持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穩定性,繼續對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提供普惠性、持續性的資金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信貸增長緩慢地區的信貸投放。
具體來看,主要做好兩項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的接續轉換工作,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續推動普惠小微貸款“增量、降價、擴面”,更好發揮其穩企業保就業的重要作用。實施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為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重點項目提供優惠利率融資,支持煤炭煤電的清潔高效利用,在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的同時支持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報告內容結合目前內外宏觀經濟形勢,預計今年貨幣政策整體延續穩健略偏松格局,總量與結構政策工具配合,繼續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為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營造友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工具配合是為目前復雜內外經濟形勢進行量身定制的。”周茂華進一步表示,受全球疫情影響,國內需求恢復相對生產供給之后,行業復蘇不平衡,部分中小微企業仍面臨成本、融資、銷售等壓力,結構性問題突出,以及發達經濟體政策轉向,國內貨幣政策需要避免“大水漫灌”,因此需要確保政策精準質效。
積極引導企業貸款利率下行
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我國企業貸款利率為4.61%,比2020年下降0.1個百分點,比2019年下降0.69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最低水平。
報告提出,今年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增加首貸、續貸、信用貸,推動形成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同時,督促落實優化存款利率監管措施,規范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穩定銀行負債成本,引導企業貸款利率下行,有力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招商銀行研究院指出,考慮到去年4季度我國GDP已跌至4.0%,疊加“三重壓力”以及開年相對嚴峻的防疫形勢,貨幣政策仍需積極“穩增長”。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仍將是貨幣政策刺激需求“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更為重要的是,貨幣政策需要釋放明確的“穩經濟”信號,來穩定市場主體的預期。
“往后看,政府穩增長的政策將繼續提振市場信心,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下,寬信用仍然可期。”東北證券(000686)研究所總經理助理、首席宏觀分析師沈新鳳表示,當前市場的核心矛盾不在流動性,而是融資成本較高需求較弱。因此從呵護市場信心的角度,寬貨幣的政策需求仍在。
周茂華認為,剛公布的1月份金融數據顯示,實體經濟融資供需兩旺,短期進一步降息迫切性不高,但從全年看,考慮到今年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等公開市場工具量大,為穩定銀行負債成本,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讓利實體經濟,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等,不排除有進一步對沖式降準可能。
警惕外部經濟體宏觀政策轉向
報告強調,主要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轉向的影響是2022年重要的外部不確定性。
近期,美聯儲“縮減購債-加息-縮表”的政策轉向路線明朗,收緊表態超出市場預期;英格蘭銀行連續兩次加息,歐央行也已宣布放緩購債速度,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普遍轉向。財政政策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2年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的財政赤字率較202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邊際收斂也成趨勢。
報告指出,疫情以來,全球資產價格較快上漲、市場主體債務負擔加重,金融脆弱性上升,在此背景下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總體退坡,不僅可能伴生資產價格震蕩調整的金融風險,還會通過貿易往來、資本流動、金融市場等渠道對新興經濟體產生明顯外溢效應,宜加強國際協調、妥善應對。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防疫與經濟復蘇領先于發達經濟體,經濟與金融結構持續優化,貨幣政策保持獨立,政策調整空間足,利率調降仍有空間。但是否進一步調降利率、何時調降利率,仍需要關注外部宏觀經濟、通脹發展趨勢,并關注實體信貸需求與內需復蘇情況、經濟是否存在偏離合理區間風險等。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