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30日電 題:中小企業發展信心不足是當前經濟面臨的痛點
作者 經濟學家、增量研究院院長張奧平
1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2年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綜合PMI產出指數。其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1.1%,比上月下降1.6個百分點;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1.0%,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整體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在面臨當前復雜嚴峻的經濟環境和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依舊延續了“穩中求進”的復蘇態勢,經濟仍保持在擴張區間(高于50%榮枯線),但擴張動能尚顯不足(均比上月回落),政策仍將持續發力。
值得注意的是,從不同企業規模PMI數據來看,除大型企業PMI實現51.6%,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以外,中型企業PMI為50.5%、小型企業PMI為46.0%,均比上月下降0.8%、0.5%。其中,小型企業PMI數據降至近期低點,低于50%的榮枯線。體現了中小企業發展仍存較大壓力,本質是發展信心不足。
中小企業發展信心不足是當前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核心痛點。中小企業發展好,就業才能好,居民收入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內需中消費才能實現復蘇,消費復蘇后中小企業所生產的終端產品與服務才能實現價值轉化,形成經濟發展的正向循環。
根據央行1月1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表述,貨幣政策將實現三個發力,即“充足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體現了從總量、結構目標、時間點上這三個維度來激活市場的發展的信心。“不能拖,拖久了,市場關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關切了,不關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難辦了”更是體現了央行對于市場發展信心的關切,貨幣政策的“極限”便是穩住市場發展預期底線。
目前,貨幣政策邊際寬松立場已然明確,但貨幣傳導到實體經濟是需要一定時間周期的。此外,最終能否傳導到實體經濟,還是要看最終端市場主體是否有發展的信心。若沒有信心,企業不會進行貸款投資,貨幣是難以實現傳導的。所以,央行近期的寬松操作以及發布會上的表述,重點是給市場、給實體經濟打“強心劑”,穩住發展的信心。但從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強心劑”仍然不足,需要政策層面更大力度的支持,不僅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微觀政策、產業政策等也應同時發力、協調配合。(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