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2月6日電 中國社科院舉行2022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研究員表示,中國國貨市場正在超過國際品牌,特別是快消品方面,新國貨對市場增量貢獻超過國際市場。
會上,王微就新發展格局下消費市場運行態勢和趨勢進行專題報告時表示,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促進消費的提質升級,不僅僅是短期經濟恢復和實現穩定增長的需要,也是中國邁向中長期的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消費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衣食住行的剛性消費的數量增長,而是涌現出很多新消費,這些新消費會帶動我們的高質量發展和進一步壯大國內市場。
王微表示,從2020年和中長期消費趨勢看,2021年中國的消費還會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會繼續恢復,增長速度在6.8%左右。
對于2021年消費市場的運行,王微指出三大特點:
一是消費市場全面復蘇態勢非常好,基本確立了復蘇走勢,消費重新回到經濟增長第一動力的地位,展現出了比較大的韌性。從創新角度講,今年市場上出現一些非常重要的,對消費有很強引領作用的因素,比如“新國貨”。中國國貨市場正在超過國際品牌,特別是快消品方面,新國貨對市場增量貢獻超過國際市場,新國貨對于年輕人的影響非常重要,得到很多年輕人的高度關注。
二是創新過程中數字化對中國消費的影響在不斷加速。今年網購零售額占社零額的比重到24%,一些創新形式,比如像直播帶貨,對整個消費的帶動力更加強大。同時,今年比較重要的是數字創新加快向線下賦能,推動線下渠道的創新和進一步的分化。比如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鮮活農產品(000061,股吧)的數字化過去是最緩慢的,而最近這幾年生鮮的O2O銷售、智慧菜場、社區團購都是數字化新型銷售渠道。
三是城市特別是大型中心城市和城市圈正在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長極。今年8月國家宣布了上海、北京、廣州、重慶和天津5個城市作為國家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試點,事實上這項工作從2018、2019年已經開始了相關工作。在疫情恢復過程中,這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消費增速的恢復快于一般城市和鄉村地區。消費進一步向大型城市圈加快集中,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以及成渝這四個最大城市群在整個消費市場中的占比已經超過50%。中國現在消費市場格局的重塑,正在塑造新的增長極和消費高地。(中新經緯APP)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