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技術方面,生態技術會取得很大成就,目前我們需要在能源技術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尤其是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今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基因編輯對人類的健康會帶來革命性的進步。”11月27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管理評論》執行主編陳勁在由《財經》(博客,微博)雜志、財經網(博客,微博)和《財經智庫》主辦的“《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上如是表示。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管理評論》執行主編陳勁
陳勁表示,中國的技術轉化率沒有以前報道得那么低,很多企業的大學是不錯的,比如華東理工大學技術轉化成功率是3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的轉化率也很高,即掌握國之重器,或者偏國防的大學轉化率更高,對企業的幫助也更大。所以大學定位要精準,一定要結合企業需求做科研,一定要有深度、互惠產學合作關系。反過來說,企業要逐步提高科研水平,才能跟大學有好的合作。
在他看來,今后對高校科研定位不是完全鼓勵自由探索,自由探索應和有組織的科院結合起來,很多大學科技活動過度分散,讓很多科技資源浪費。關注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企業需求,才能使得科技項目更適合產業發展,人才培養也更適合企業,這樣才能真正把科技、經濟結合得更好。大學的科研布局需要進一步優化,特別是理工科大學應多從產業鏈安全和企業角度思考科研項目的布局,才能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優質的技術源泉。
以下為發言實錄:
接下來請各位老師共同討論一個問題,在你們眼中未來的技術是什么,下一個讓我們覺得很激動的未來技術是什么,你們認為為什么。從陳老師開始。
陳勁:生態技術會取得很大成就,目前我們需要在能源技術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尤其是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同樣也有很大的空間,宋總和三位企業家會講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空間,生物技術今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基因編輯對人類的健康會帶來革命性的進步。現在是多技術并發大爆炸時期,會對未來中國的企業和社會發展帶來比較大的進展,這是非常指日可待的,這是我簡單的預測。
主持人(謝麗容):剛才提到兩個關鍵的東西,一個是我們需要看得更遠,還有一個我們需要堅持下來,陳老師一直在幫助中小企業做創新,中小企業的決策鏈更短,很多時候看得更遠沒問題,但是要堅持下來有的時候可能會更困難,這點您怎么看,在一個相對比較困難的周期里怎么做堅持這件事情?
陳勁:回到我們對企業家精神的認同認知,企業家首先是敢冒風險有超前眼光的,非常關鍵的是要思考未來,敢于冒險是企業家非常重要的素養,另外一個企業家精神就是堅持不懈。我也是十分關注英特爾發展的經驗,格魯夫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就是堅持不懈甚至有偏執的性格,這是以前企業家精神方面詮釋得不夠的地方,要永遠堅持堅守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要接受時間的考驗,要經受很多的非議,他的韌性是比較高的,對未來企業家的素養要求不一樣。兩個結合起來,一個是高瞻遠矚,一個是堅持不懈,才能造就更美好素質更加的企業家群體,他們的高素養才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貢獻。
主持人(謝麗容):陳老師一直在點頭,您說兩句,宋院長理解的生態,以及技術時代,我們是不是在這個生態里面,是不是跟這個生態有關系,或者我是不能站在這個對立面上了?
陳勁:對企業來說應用更關鍵,實踐導向,特別是要了解客戶需求為核心,精準把握需求之后反求技術,技術的提供者其實非常多,光是技術驅動可能很難讓企業更高價值,反而是市場驅動或者場景驅動可能更加有意義。
我們做企業,對技術的把握,一方面不斷跟蹤,但在形成產品方面,還要更加有聚焦,有戰略定力,把兩個匹配起來。企業做得好,持續保持創新活性,是非常不容易的,對企業管理要求也挺高的,一方面要保持前瞻性,一方面要保持現有體系的有效運轉,兩個互動起來,就像一個齒輪一樣要互相嵌扣,企業發展既能獲得比較好的效益,同時保持技術前沿性的跟蹤問題。英特爾和三位創業者的見解,都很好的反映了對這個問題的很好把握。
主持人(謝麗容):追問您一個問題,因為今年國家加大了對基礎研發技術的倡導和投入,在您看來,我們現在高校、產業界的研究機構以及需要技術的公司,或者提供產品側技術的公司,他們之間的聯動就是一個技術的轉化率問題,在您看來,現在中國的技術轉化率怎么樣?
陳勁:技術轉化率沒有以前報道得那么低,其實很多企業的大學是不錯的,比如華東理工大學技術轉化成功率是35%,北航的轉化率也很高,反而是掌握那些國之重器,或者偏國防的大學技術轉化率更高,對企業的幫助也更大。比如北京最好的科技園可能是北航科技園,很多人可能沒想到,所以我們大學定位要精準,大學為產業服務,一定要結合企業需求做科研,一定要密切的產學合作的環境。反過來說,企業要逐步提高科研水平,才能跟大學有好的合作。企業創新能力不高很難跟大學進行交流,大學的成果也接受不了,你沒有吸收能力。特別是中小企業,也要強調研發能力提升,才能跟高校進行很好的合作,這方面很關鍵,所以英特爾公司的研發水平部分超過大學的研發水平,應該一個是合理的定位。
關于產學合作,我的預測是今后技術轉移可能會減少,技術合作會提高。這樣更加有利于科技資源和人才的有效利用,這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所在。
主持人(謝麗容):您剛剛提到一點,關注國之重器的大學技術成果轉化率往往更高,有沒有什么經驗可以推移到產業界創新的?
陳勁:這些大的成功經驗就是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做科研,今后對高校科研定位不是完全鼓勵自由探索,自由和規定的要結合起來,很多大學科技可能過度分散,號稱是自由,其實讓很多科技資源浪費。強調有組織的科研,即瞄準國家戰略需求、面向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來布局科研項,使得大學的科研項目更適合企業,人才培養也更適合企業,這樣才能真正把我們的科技經濟兩張皮結合的更好,這個工作對我們國家未來發展是很關鍵的,因為中小企業很需要技術,但需要大學轉變身份,多從企業角度思考技術開發、科研項目的布局,成了真正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源泉。
主持人(謝麗容):在產業界的科技創新里面大公司的自選動作是很多的,創新公司的可選動作也很多,我想問陳老師,今年國家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北交所、科創板、反壟斷的舉措,都已經有很積極的信號了,要平衡再造大公司和創新公司之間的關系,通過重塑來激發產業界更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在您看來大公司和創新公司以及產業界的關系,怎么樣的關系是比較平衡比較協調的,比較有利于我們更早的達成技術創新能力迭代發展的目標?
陳勁:我非常剛才宋院長的觀點,要從產業鏈的角度思考技術布局和產品開發,產業思維很重要,頭部企業創新能力很強,在長期中期短期開發布局都比較科學合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小企業沒有機會,畢竟大公司的管理體制還是有比較程序化流程化的地方,對新技術的敏感度有時候不如中小企業,這時候中小企業就要發揮作用,它們更加敏銳,中小企業在專精特新方面的優勢,在某些領域比大企業領先的話,跟大企業形成技術互補產業生態建構的發展,理想的境界就是大公司仍然保持比較高的領先地位,但是中小企業也有機會,我們非常呼吁中小企業要把技術領先程度提高,中小企業不應該是弱者,在很多方面是強者,美國和以色列的中小企業很大的特點都是強者,他們跟大企業形成合作的創新生態,共同推進了產業的發展。
國家提倡的融通創新十分重要,大企業和小企業互相合作配合,形成開發的體系,蘋果憑借自身的構架體系和幾十萬的中小企業形成一個虛擬生態,,它的技術領先度也很高,但很多技術前沿不是它自己做的,是那些有創新精神的中小企業幫它做的。我很贊賞羅氏制藥的研發戰略:做好自己1%的研發,用好別人99%的研發成果,這99%的研發成果就是大學做的,就是中小企業做的。所以這個過程中,企業要從競爭思維走向競合思維,比以前的競爭思維更有價值,也更好的讓社會的資源得到很好利用,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標志,形成更和諧的發展,這方面我們呼吁中國的企業家要對創新的規律有更好的認識,把創新生態的建設作為企業的發展重點,而不是拘泥于自我發展,要有大局觀、總體觀,依托整體思維的創新發展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國的工程教育要進一步改革,如何更加面向實踐、面向應用方面培養更高水平的工程科技人才,實踐性需要進一步加強,這對我們將來的企業更有貢獻,也將更好地開發我國巨大的人力資源。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