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麥婉華
38歲的香港青年余廣滔于2020年12月開始在前海創業。他利用黑水虻開啟創業之路。這種小蟲子既能處理垃圾,極大減少填埋;同時,又能做成含優質蛋白食品。如今,其項目的總部在深圳,制造基地在東莞,技術團隊在廣州,真正打通了粵港澳大灣區資源鏈。
在深圳前海,有一處建筑群非常特別——從空中俯視而看,建筑群呈現出像繁體字的“夢”字。
這里正是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以下簡稱“夢工場”)。在夢工場某一棟的辦公室里,我們早上7點鐘便可以見到庫基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庫基生物”)創始人余廣滔的身影。
“一般來說,創業者都是最早出現在公司,然后又是最晚下班的。我一般早上7點上班,給自己兩個小時整理工作思路的時間。上午9點公司其他員工上班了,我就能第一時間和大家開會,開始一天新的工作。”今年38歲的香港青年余廣滔于2020年12月開始在前海的創業工作。在他看來,前海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配套,讓其在創業期間能打通產業鏈。
用“小蟲子”改變“大世界”
其實早在2008年,也就是余廣滔在香港理工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他就接觸到社會企業的概念。社會企業旨在解決社會問題、增進公眾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在他看來,創業也希望是做社會企業。
所以從最開始的創業嘗試,他就定睛在環保行業。研究生畢業后,余廣滔和他的團隊在香港粉嶺租用了兩三畝的土地,用來做有機農場。“當時,在香港所吃的沙拉菜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俗稱飛機菜。這會帶來很大的碳排放。而且,這些飛機菜不新鮮,對健康并不好。所以我們就做有機農場,希望復興香港本土的農業。”
然而,這一次創業并沒有如愿地順利。余廣滔在香港的有機農場只維持到了2011年,之后他便結束創業,去到與政府工作相關的工作崗位就業。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到了內地各省市不同的產業項目。直到2013年的一次出差中,他在飛機上觀看了名為《吃昆蟲會拯救世界嗎》的紀錄片。
“紀錄片講述城市發展有很多食品廢棄物,也就是剩飯剩菜,餐廚垃圾。我們要花很大的力氣或者是很多的資源才能去處理掉。但另外一方面,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全球的糧食供應不足,尤其是優質的蛋白質供應量嚴重不足。全球還有很多人是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態,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而地球上其實每個人擁有40噸昆蟲,如果昆蟲蛋白質能夠替代傳統肉類蛋白質,全球糧食危機有望真正解決。”余廣滔說。
回香港后,余廣滔查找資料發現,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推出《可食用昆蟲報告》,力推在世界范圍內用昆蟲替代禽畜蛋白飼料的來源。他當時就覺得,這或許大有可為。
直到2019年,庫基生物的項目終于在香港啟動和孵化。余廣滔說:“當時,我們開始為香港環保署設計一個模塊化項目,用黑水虻處理香港禽畜養殖業的污染問題。污染問題主要是雞糞,這個項目得到了香港環保署的認可。這時我們才對自己的項目有信心,辭掉原來的工作,開始逐夢最初的目標。”
那么,余廣滔口中的黑水虻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他居然用這種“小蟲子”開展創業之路?他解釋道,一對黑水虻可產卵近千粒,1公斤蟲卵孵化的幼蟲10天可以消耗5噸廚余廢棄物,產出1噸商品化鮮蟲以及3噸有機肥料。
庫基生物創始人余廣滔在介紹黑水虻的養殖與應用。麥婉華 / 攝
彼時,內地正在推行垃圾分類,在香港創業初顯成效的余廣滔由此盯上了內地餐廚垃圾處理市場,也萌生出了到內地創業的念頭。“黑水虻專門以各種有機廢棄物為食,用它處理垃圾可以極大減少填埋;同時,它又能做成含優質蛋白的食品,如今我們把其生產成為環保型飼料銷往世界各地,為緩解全球糧食危機提供方案。”余廣滔說。
前海創業打通大灣區產業鏈條
為什么選擇在前海創業?在余廣滔看來前海是深港融合的標志。“現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都在進一步融合發展。尤其是前海,它是香港青年在內地創業的一個政策高地。所以,對我來說,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上,到前海創業都能夠有效保證。”余廣滔說。
如今,前海作為他們公司總部的所在地,在辦公室租金、創業資金上都有相應的補貼。余廣滔舉例:“我們的辦公室租金第一年是可以享受80%的租金補貼的,我們的稅也是可以按照香港的15%的稅率去繳。加之,我們在香港申請的科研資金,還有一些配套的資金,在前海這邊都會1:1地配套。所以說,這是很具體地能幫助我們減輕經營負擔的。”
而對于前海的政務服務,余廣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時注冊公司時的效率:一天辦完。除了在創業工作上感到貼心外,余廣滔覺得在生活配套上也非常完善。“特別是像我們這種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到一個地方創業不只是我自己一個人過來,而是家庭一起過來的。所以,如何安居也成為了很重要的一環。前海一方面提供人才公寓讓人申請,另一方面針對不同的學歷會有一次性的安家補貼。而且在教育上,前海對于在當地創業的香港青年子女也有相應保障。”
在余廣滔看來,以前海作為總部創業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打通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地市的資源。通過深圳前海管理局和東莞松山湖管委會的“牽線搭橋”,余廣滔和固高科技達成了合作,將系統研發的實驗室和產品展示中心“安家”在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的固高科技園內。如今,項目正在建設當中。除此之外,余廣滔還和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胡文鋒副教授的團隊有產學研合作。
余廣滔說:“我們的總部在深圳,東莞把‘硬件’制造好,而技術團隊等‘軟實力’又在廣州。所以我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一條沿江高速’就把我們項目的重要部分都串聯在一起了,來回也就一個多小時。所以說,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讓我可以享受不同城市的資源優勢,從而讓創業更加順利。”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1月中旬刊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