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塊錢就能買下一家公司?返現最高到98萬?
這并非是噱頭,而是阿里拍賣網在雙十一期間“骨折式促銷”的一部分。
時代財經注意到,近期阿里拍賣網顯示,“法院處置股權”“破產名企股權”“深滬市A股”等多類拍品正在進行優惠促銷,最低可以1元起拍,高價拍品還疊加雙十一大額返現活動,返現金額從1111元到98萬元不等,有網友表示,“1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心動了!”
然而,雖有可能以1塊錢拍到手一家公司,但風險成本極高,且不排除是空殼。而對于那些起拍價動輒上億的資產,也有拍賣公司直言,“經營狀況不好說”。
在股權拍賣這一行,并非“撿便宜”那么簡單。
(來源:圖蟲創意)
1元起拍,大額返現最高98萬
“全國稀缺股權打折拍賣!11.1-11.11線上付尾款,有機會搶大額返現,速來!”雙十一前夕,廣州的張琛收到來一條來自阿里拍賣的短信。同樣,“熱門稀缺房產11.11起拍,狂歡購房節低價撿漏”的短信也被推送到了林筱鈺的手機上。
不過他們此前都沒有在阿里拍賣平臺參與過類似的股權拍賣,“感覺很奇怪,阿里這么看得起我?”張琛調侃道。
實際上,如火如荼的雙十一活動已經蔓延到股權拍賣領域。
打開阿里拍賣網的股權超市,“稀缺股權打折拍”幾個字頗為顯眼,再往下瀏覽,“1元起拍”“98萬返現”更是吸引力十足。不少網友表示,“心動了!”
時代財經注意到,不同于電商雙十一的復雜規則,阿里的股權拍賣來得更簡單直接。
以“1元起拍”為例,佛山市格寓酒店管理有限公司99%股權將在11月15日開拍,保證金只需0.99元,競拍加價幅度為100元,成交后再另付0.5%的服務費,這家公司就“到手”了。
大額返現看起來也頗吸引人。11月1日至11日,買受人在線上付尾款,單個標的付款累計達到50萬元以上,便可100%領取大額返現,返現金額從1111元至98萬元不等,將以支付寶余額的形式返入賬戶。
(來源:阿里拍賣網截圖)
但要拿到98萬的返現,付出的資金必然也不低,阿里給出的價格是10億以上。1元起拍品與返現無緣,“億元豪股”派上用場。比如柳州正菱鹿寨水泥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100%股權打包轉讓,起拍價就高達7.82億元,加價幅度為100萬元。時代財經注意到,目前這筆股權拍賣吸引了1715人圍觀,可見投資人也很感興趣。
時代財經查詢發現,京東拍賣網也設立了雙十一法拍打折專場,但并未打出返現優惠。
11月4日,江西贛州一家參與阿里拍賣網雙十一活動的法院告訴時代財經,“活動是平臺邀請的,所有法院都可以參與,沒有特別的要求,這個返現金額是由平臺承擔的。接到邀請我們就參與了,一定程度上或許可以加快資產處置,我們也樂意參與。”
時代財經查詢發現,該法院掛出的拍品大多為法拍房,“有七八折的優惠吧”,前述工作人員介紹,“一套120平的廣東中山的房子,咨詢的人比較多,起拍價是150萬,過戶手續都辦妥了,不過其他小縣城的(房子)盡管更便宜,但也沒多少人在意。”
拯救破產名企?小心買到空殼
從價格來看,盡管股權拍賣看起來“劃算”,但背后的風險比想象中更大。
以前述佛山市格寓酒店為例,時代財經查詢得知,拍賣人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佛山市曼斯頓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后者目前已被法院強制執行,且身陷多起訴訟,而格寓酒店自身的下落、現狀、經營情況均不明。時代財經致電該公司,對方接聽電話后直接掛斷。
11月4日,負責這起股權拍賣的管理人黃霄告訴時代財經,“工商資料、營業執照那些都是沒有的,公司現在聯系不到很正常,畢竟已經找不到人了。控股股東是破產清算,現在接近尾聲在做財產處置。”黃霄還表示,這類股權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后續的手續、經營問題都需要買受人自己去處理協調。
除破產清算的股權外,時代財經注意到,不少涉刑資產也掛上了“1元起拍”的標識。
如新三板掛牌公司ST合一康(832521)的2260萬股股權將以1元開拍,保證金50萬元。時代財經查詢發現,該筆股權出讓人為ST合一康控股股東、實控人孫銘陽,因涉嫌刑事犯罪,孫銘陽在2019年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具體涉案情況尚不明晰。
11月4日,ST合一康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時代財經,“這筆股權已經有人在談了”,但其并未透露公司目前的經營情況。
“1元起拍”背后的隱形成本是什么?
11月5日,時代財經采訪了來自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擁有多年公司收并購以及資本市場領域經驗的丁濤律師,他分析稱,“購買股權意味著公司全部的概括轉讓,顯然也包括負債需要承擔,這也是大部分以極低價格、象征性價格處置股權的緣由,可能某家公司股權對價只有一塊錢,負債卻上億元,這種情況并不罕見。”
“這類企業通常內控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混亂,收購后如何經營管理是最大的問題。還有一些企業,核心資產是軟資產、人力資源等,收購后如果核心人才全部流失,收購的公司就會變成徹頭徹尾的空殼。”丁濤指出。
此外,股權被拍賣的企業中,亦有期貨、基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身影。
2019年末,經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破產清算后,上海華信國際集團(下稱“上海華信”)走到了終局時刻。作為曾經的民營能源巨頭——中國華信的一級公司,上海華信的資產處置引發各方關注。
上海華信的下屬企業華融融達期貨、南海基金便數次出現在股權拍賣市場。
華融融達期貨的2.51億股股權將在11月8日以1.19億元開拍,這并非首次拍賣。成立于1993年的融達期貨,是全國最早成立的大型期貨公司之一,曾經連續8年被評為A類期貨公司。不過隨著中國華信的風險暴露,融達期貨的經營情況亦不樂觀。
11月4日,該筆拍賣的管理人陶旭方告訴時代財經,華信的資產處置進程已經過半,還是比較困難的。“融達期貨已經拍過很多次,上次評估價是3.6億元,這次已經降到1.9億元了。”
“破產財產不同于司法拍賣,可以一直拍下去,直到符合投資人的預期”,陶旭方同時指出,“風險肯定是有的,我們這邊也不清楚融達期貨的經營狀況。”
對于競拍成功后的手續問題,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名法務人員告訴時代財經,交易完成后,法院會出具一份股權受讓證明,但是后續還需要公司股東開會表決,所以過戶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一般情況下的股權收購需要進行一系列盡職調查、買賣雙方協商、協議簽訂等漫長的過程,如果對于標的公司沒有詳細了解,貿然購入股權的風險極大。
“司法拍賣更甚,買受人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盡調,”丁濤告訴時代財經,“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股權難以處置最重要的原因是參考價不易確定,而一旦經過議價或者評估確定參考價后,即進入拍賣、變賣程序。”
而一旦拍下,退出也極其不易。
丁濤表示,購買股權后,如果想要退出,則要依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進行。“收購后就成了公司股東,需要對其經營產生的負債承擔有限責任,沒有明確的回購條款依據的話,一般情況下退出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
(文中除丁濤外,受訪者均為化名。)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