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推動金融業效率提升,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普惠性;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拓展線下和線上支付”……10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網披露了《上海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其中在“促進金融新科技”方面,作出以上規劃。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21年6月以來,圍繞“十四五”規劃,包括上海在內,還有浙江、廣州、江蘇、天津、陜西等多個省市制定了金融業發展目標,根據區域特色對特定領域金融發展情況作出要求,強調以金融科技、數字化提升區域金融實力。
數字人民幣成“熱點”
2020年以來,數字人民幣試點腳步較快,試點城市范圍有序擴大,應用場景也不斷豐富。在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
這一大背景下,多個地區的金融業 “十四五”規劃中,數字人民幣成為高頻詞匯。10月27日,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網,《上海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在“促進金融新科技”篇章中,提到數字化推動金融業效率提升,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普惠性;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拓展線下和線上支付、交通出行、政務和民生等場景應用。
而這也并非上海首次在“十四五”相關規劃中提到數字人民幣。在7月28日發布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上海規劃》)中,同樣提出將在數字人民幣、支付清結算、跨境支付、金融科技、科技監管等方面加強推進力度。
作為數字人民幣的首發試點地區,江蘇在《江蘇省“十四五”金融發展規劃》中提到,支持蘇州發揮數字人民幣試點的先發優勢,發展壯大數字貨幣產業。支持試點機構積極探索數字人民幣在服務民生、發展普惠金融、促進基層治理等方面的應用,鼓勵銀行機構與試點運營機構合作,探索完善數字人民幣流通生態體系。
按照規劃,深圳也將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爭取建設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區,推動數字人民幣國際合作和跨境使用。
除了重要試點城市外,還有天津、廣州、浙江等省市將“積極爭取數字人民幣應用試點”寫入規劃中。以廣州為例,《廣州市金融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積極爭取將廣州納入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根據國家規定探索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建設和標準規范。
在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看來,數字人民幣不僅是金融科技的組成部分之一,還是未來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的重要推動力,在供應鏈、日常生活場景應用中,對于當地經濟發展有突出意義。“中央明確定調之后,各地區對于數字人民幣的推廣與應用穩步進行。隨著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技術日臻完善,必然會成為金融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因地制宜搞建設
從各地區金融業“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來看,不少省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根據區域特色對特定領域金融發展情況作出要求。
在持續推動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方面,上海在《上海規劃》中設定了目標,到2025年,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規模26萬億元左右,相比2020年增長47.7%。
根據上海地區規劃,利用金融開放樞紐門戶地位,配合國家金融管理部門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開放,支持央行在滬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推動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大型科技企業在滬設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研發中心、開放式創新平臺等。
《廣東省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也進一步明確,在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方面,要擴大金融雙向開放,深入推進“深港通”“債券通”。深化國內金融合作、加強對外金融交流,推動更高水平金融開放。
“一帶一路”沿線上的陜西省,同樣在《陜西省“十四五”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中提出,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吸引境外金融機構來陜設立相關機構,貫徹開放理念。
部分城市強調金融開放,其他部分地區在優化金融服務體系等方面進行發力。在《吉林省金融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打造鄉村振興吉林樣板”重點聚焦農村金融,強調加強金融共建合作,推動吉林省金融資源對接浙江金融要素,密切東北四省區農村金融、綠色金融等聯動;推進消費金融健康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金融業務模式。
山東則重點提到,以“基礎金融服務不出村、綜合金融服務不出鎮”為目標,引導農商銀行在農村地區增設服務網點布設金融服務終端,建設“一門式”金融服務站,提高服務半徑和服務功能。
“金融發展具備共性,也存在特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路線不變,但各地區發展環境、產業基礎不同,金融發展的路徑和側重點必然存在不同。各地區在金融產品創新和設計方面,均需要強調自身優勢。”王鵬表示,當前“雙碳”、綠色金融發展等政策支持之下,針對農業以及其他特色產業的金融服務也存在廣泛應用場景。
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孫揚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各地區的金融開放也走出了錯位發展的差異化道路,例如上海注重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南京提出東部重要金融的戰略等。其他地區經濟發展也要做到因地制宜,適配當地的產業特征,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
防控金融風險
正如王鵬所言,北京商報記者梳理多地“十四五”規劃發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重點內容,而監測、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也是各地對未來五年金融發展規劃中的“標準配置”,要求落實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健全金融監管制度。
《安徽省“十四五”金融業發展規劃公開征求意見》要求,建立健全市場化法治化的金融機構處置和退出機制,穩妥有序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化解重點企業信用違約風險。貫徹落實《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嚴厲打擊洗錢、金融欺詐、騙保騙賠等各類非法金融活動。堅持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防止房地產市場、債券市場、資本市場風險積聚和交織傳導。
《上海規劃》還提到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持續深入開展金融風險警示宣傳教育,引導樹立“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金融消費觀念。持續規范各類市場主體金融營銷宣傳行為。建設常態化金融知識普及教育陣地。
在推進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整治方面,廣州明確下一階段任務要穩妥化解P2P存量風險,提高資產清退效率和回款比例,嚴厲打擊各類以創新為名的非法集資、放貸等違法活動,推動加強對境內從事助貸、聯合貸款業務的單位和個人的規范管理。
孫揚認為,科技的歸科技,金融的歸金融,一切金融活動持牌經營,是金融發展的必要前提,未來,銀行、保險等大持牌機構以及附屬的理財子公司、基金公司等正規的持牌機構,將獲得地方的青睞,獲得較多的資源傾斜。一些存量的、沒有牌照“擦邊球式”開辦金融業務的機構,一定會迎來整頓潮。
王鵬分析指出,在金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技術創新、業務創新的速度一定程度上會超過監管創新,容易出現打著金融創新旗號的違規業務,沒有被納入監管范疇內的情況。同時,隨著個人隱私數據被大量運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要求的提高,為金融監管新添了更多內容。
王鵬強調,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聯系緊密,各地在金融發展過程中,必須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將各類創新產品納入到金融風險監管的范疇內,才能避免出現風險積累的群體性事件,更好地保護公眾合法權益。
北京商報記者 岳品瑜 廖蒙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