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7日,服貿會在國家會議中心和首鋼園區舉辦。百年首鋼工業遺跡與現代高科技展覽完美融合。圖/IC photo
10月10日,二環真“騎”妙——二環路慢行系統公益騎行活動途中。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巨大挑戰,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通過不同形式作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去年,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提供的數據,“十三五”時期,北京二氧化碳強度下降超過了23%,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下降20.5%的任務目標。
當前,北京市正在按國家有關規定開展碳達峰評估,并研究制定碳中和行動綱要。“十四五”時期是北京落實國家碳中和戰略的關鍵時期,實現碳中和目標對北京經濟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北京又需要投入多少資金?
碳中和目標將進一步加快北京產業結構升級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葛全勝向新京智庫介紹,碳中和目標對一個地區的影響,取決于該地區產業結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就北京市而言,碳中和目標對經濟發展的約束較小,反而有利于加速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后,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發展脫鉤,并呈下降趨勢。
葛全勝表示,2020年,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約3.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上升至2.4萬美元,已達到發達經濟體中等水平。近10年來,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逐年下降,說明區域二氧化碳排放已提前達峰,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正在下降。2019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3.5萬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占比由2015年的17.8%下降至16.2%,第三產業上升至83.5%,碳中和目標將會進一步加速北京產業結構升級進程。當然,消費模式也會加速向綠色低碳方向演進。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張九天表示,2020年北京市每萬元GDP碳排放為0.41噸二氧化碳,處于全國省市級最優梯隊,基本實現了碳排放和經濟增長脫鉤。
據張九天介紹,正在制定中的北京碳中和行動綱要將進一步推動北京邁向高質量發展,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同時也將更強有力地優化能源結構及普及綠色低碳消費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克則表示,碳中和對北京市的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推進碳中和的過程中,通過新動能的培訓,北京市還能夠保持相對比較高的經濟增速,經濟總量有望持續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經濟質量進一步得到提升。除了勞動生產率和地均產出率持續提高,還將出現單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產出和效益持續提高。
北京市減碳潛力較大的三個領域
北京市節能環保中心規劃政策部部長王繼龍撰文表示,北京市本地可再生能源稟賦相對不足,需要構建一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凈零排放”的能源體系。
根據2020年北京市統計年鑒,2019年,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中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占比70%;電力調入量占25.8%,新能源的比重低于5%。實現碳中和,無疑會對北京市能源結構的調整帶來重要影響。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室主任朱彤看來,碳中和目標確定之前,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已經導致產業向高科技、文化金融等方面發展了。雙碳目標確定,將進一步使北京市重視輸入電力的低碳化、公路交通的低碳化(電動化),以及建筑能效的提升。這三個方面應該是北京市減碳潛力比較大的領域。
王克則認為,和別的城市不同,北京已經沒有繼續壓減煤炭的潛力。在碳中和背景下,對北京市能源結構的影響需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交通的電氣化水平會進一步提升,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占比進一步下降;二是在建筑等領域,天然氣的消費增長會逐步向電氣化轉型過渡;三是發展本地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同時,需要大幅提升外調綠電規模。
在接受新京智庫的采訪中,有的消費端企業反映,使用外調綠電比火電貴,此外,購買綠電仍然是按照同樣的碳排放折算系數來計算碳排放量。
對此,王克表示,購買綠電是宏觀政策、技術標準、企業意識以及行為決策四個方面相輔相成的過程。首先,地方達峰方案以及后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需要進一步區分調入電中綠電的比例,甚至專線供應綠電。其次,在數據基礎可以改善的條件下,納入碳市場的企業,購買的綠電,可以區分和采用不同的碳排放系數,從而影響企業的碳排放核算結果以及配額分配結果。
對交通行業的影響,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群對新京智庫表示,一是電氣化出行占比更高。為早日實現北京市碳中和目標,市政府將加大力度調整交通結構、特別是可能會加速推進電動汽車等綠色低碳交通工具的推廣。二是智慧交通迎來發展新機遇。未來北京市將加大力度發展智慧交通,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ICT技術實現交通實時監控、開展智慧公共車輛管理,提供出行規劃服務等,提高全市交通運行效率,降低城市公路整體交通碳排放。三是共享出行迎來更大發展空間。隨著綠色生活理念不斷融入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作為各種高碳出行方式的替代選擇,共享出行在全市應用場景將不斷豐富,發展空間將持續拓展。
北京實現碳中和或需投入1.7萬億元以上
顯然,北京實現碳中和目標,還需要進行投入。對于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資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測算。
此外,二氧化碳減排成本包含很多因素,這些因素未來還會發生變化。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信息,2011年我國就已經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7省市內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試點市場覆蓋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
葛全勝向新京智庫表示,當前,七個試點碳市場的加權平均碳價在40元-50元人民幣之間,如果按每噸二氧化碳50元測算,北京二氧化碳年排放量1.25億噸左右,每年約62.5億元,40年就是2500億元。如果參照當前歐洲能源交易所出售的現貨碳排放許可價格每噸55.95歐元測算,北京市的二氧化碳減排成本達2.1萬億元。
此外,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曾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1北京峰會上指出,據國內有關部門測算,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大致需要投入136萬億元。葛全勝據此表示,如果按照北京市化石能源消費占全國化石能源消費總量1.25%估算,北京可能需要投入1.7萬億元以上。
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巨量投資,相關資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測算,規模級別都不低。對于北京實現碳中和所需要的資金來源,張九天表示,北京實現碳中和目標所需要的資金不能光靠政府,還需要市場彌補缺口,所以應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
至于北京實現碳中和目標中需要重點投資的領域,在王克看來,在投資結構上,包括電力、城市軌道交通、充電樁與充換電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占投資總量的65%以上,終端能效投資占25%左右。
中金研究院執行總經理謝超認為,碳中和產生龐大的綠色投資規模,需要綠色金融大發展與之配套。目前看,這兩者之間的匹配度并不高。例如,2018-2020年信貸在中國綠色融資中的占比高達約90%,綠色債券和綠色股權僅占7%和3%。
對于電力行業而言,它的綠色溢價相對低一些,可以采取風險偏好較低的信貸作為主要的金融支持方式。但對于交運、建筑等行業而言,它們所依賴的氫能、碳捕捉等碳中和技術目前尚不成熟,需要資本市場加大對氫能、碳捕捉、儲能等碳中和技術的研發支持。
新京報記者 查志遠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