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理財公司經營情況也浮出水面。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行業延續增長:頭部機構在規模和盈利上依然領先;部分區域性機構則憑借差異化布局逆勢擴張,展現成長潛力。
與此同時,理財公司加快多資產、多策略布局,積極探索權益投資、綠色理財和“固收+”業務,并希望通過科技賦能與創新場景挖掘新的增長動能,行業格局正呈現“強者穩固,后來者追趕”的新態勢。
(相關資料圖)
頭部理財公司優勢穩固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行業整體延續增長態勢。
盈利方面,上半年頭部理財公司繼續占據主導地位。招銀理財以13.64億元的凈利潤蟬聯行業第一,中銀理財、農銀理財、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分列第二至第五位。
從上半年利潤增幅來看,共有9家理財公司利潤增幅超過10%,其中浦銀理財、上銀理財、渝農商理財、中銀理財和華夏理財等增長顯著;而利潤降幅超過5%的公司有6家,平安理財、青銀理財、建信理財等降幅較大。
對此,青島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該行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3.88億元,同比減少1.28億元,下降24.81%,主要是針對債市波動加強了市場風險管控,調整產品的債券持倉,但受固收占比較高等因素影響,理財手續費收入有所減少。
區域性理財公司規模增速亮眼
從產品管理規模來看,行業格局正在出現邊際變化。頭部理財公司依然占據絕對規模優勢,而部分中小理財公司逆勢擴張,逐步縮小差距。
從絕對規模來看,上半年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依舊占據前三:招銀理財規模為2.46萬億元,較去年末小幅下降0.4%;興銀理財達2.32萬億元,增長6.3%,保持穩健;信銀理財突破2.13萬億元,增長7%,躋身“2萬億元俱樂部”。
從規模增速來看,上半年城商行系理財公司表現尤為突出:寧銀理財以26.95%的增速領跑行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杭銀理財和蘇銀理財增速分別達到17.00%和18.30%;中郵理財和光大理財也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展現出較強的擴張勢頭。
相比之下,國有大行理財公司規模普遍回落,其中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和建信理財分別下降5.6%、10.98%和11.9%。
國盛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楊業偉在研報中表示,受到去年同期高基數和收益優勢減弱影響,今年上半年理財規模同比少增,增速放緩。今年上半年,理財規模增長0.72萬億元,為30.67萬億元,同比少增1.0萬億元;同比增速從去年底的11.75%下降至今年6月的7.53%。
差異化布局尋找突破口
在理財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多家理財公司通過差異化布局持續尋找突破口。半年報顯示,從權益投資到綠色理財,從AI賦能到區域主題,頭部理財公司正以多元化策略協同發力,推動理財業務穩步增長,而中型理財公司也在積極探索創新路徑。
中信銀行半年報顯示,信銀理財在產品結構上持續做“加法”,強化“抓兩頭,促中間,強權益”的布局,重點發展中長期限與含權產品,并通過多資產、多策略組合降低波動,為客戶創造穩定回報。
招銀理財在上半年持續推動AI在投研、風控等核心業務場景的落地。在投研交易領域,智能交易機器人協助完成80%的債券交易,大幅提高投資效率。ESG理財產品規模也不斷擴張。
工銀理財發揮理財業務投融資綜合牌照優勢,主動對接國家所需、客戶所盼,努力挖掘多資產、多策略投資機會,助力更多普惠客群、養老客群財富保值增值。常態化發行科創、綠色主題產品,特別是含權、中長期限產品,科技型企業、綠色產業投資規模及占比穩步提升。
在差異化探索上,浦銀理財結合母公司科技金融戰略與區域特色,推出援藏主題產品和科創板指數增強產品,既服務區域發展,又助力產業升級。
不過,中長期來看,在估值整改與低利率環境的雙重作用下,理財產品收益率中長期仍將承壓。華寶證券研究團隊在研報中表示,理財產品在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等約束下,或呈現“高波動”或“低收益”特征,多資產、多策略配置與投研體系強化將成為未來破局關鍵。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研報中認為,“固收+”策略仍是大勢所趨,隨著權益市場企穩和利率下行,各大理財公司正加碼布局。但值得關注的是,其含權比例較低,對市場估值推動作用有限。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